从语文教材看儿童精神建设之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语文教材看儿童精神建设之变.doc

从语文教材看儿童精神建设之变   小学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主要学科,历来承担着学科道德建设的主要职责。儿童,除了生理意义以外,其实是特定的社会根据特定的价值建构、建设起来的。语文教材,特别是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童年形象的建设有着天然的关系。   众所周知,儿童文学教材虽然讲述的是童年故事,但由于童年的特殊性,“童年文学”绝大部分是成年作家的价值结晶。他们热衷于政治至上,于是诞生了敢于交白卷的“小黄帅”;侧重于阶级第一,于是诞生了勇斗地主的“刘文学”;倾向于民族为重,于是诞生了抗日救国的“小雨来”;钟情于“教育为本”,于是有了知错能改的“小花猫”等。可以这么说,成人对于童年的理解,既决定着语文教材本身的基本面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于童年的建构姿态。   近来,接连听到有人指责现行教材“长着新时代的脸,跳着老封建的心”,至今没有走出政治童年、阶级童年、成人童年、工具童年的怪圈;甚至有专家高呼现行教材让“童年死在教材里”,甚觉有点以偏概全、夸大其词。我认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教版为例)对于童年(现代童年)生态建设,尤其对于儿童自信、自主、自然的主体精神培植,虽然不能说大河通通向“童”流,但毕竟还是以“童”为北斗。下面试以传统童话《小猫钓鱼》从教材中隐退,日本童话《去年的树》轻装上阵为例,谈些自己的观点。   一、以平等为灵魂,走向独立的童年   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化是儒家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固守着“父为子纲”“长者本位”的条条框框。少儿教育好比种果树,预定的目标是果子质量好、产量高,若对幼树不剪枝、不整形,果树徒长枝叶杂乱生,必不能结果。正统文化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每个孩子都是带着错误、不成熟的原罪来到世上,解救他们唯有靠师长。要改造孩童的灵魂,不管想不想接受、能不能接受,教育者都必须对儿童进行正统思想的强制灌输,使儿童达到朱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在这种思想与价值观的影响下,“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成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创造的宗旨。儿童文学成了成人意志的图解,阅读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刚性的教训。“犯错误――遇师长――受教育”成了儿童文学教材的基本格调、经典板式。一如金近先生创作于五十年代的童话《小猫钓鱼》。显然,作者怀着教育儿童的动机和“自信”,强调小猫的不成熟、不可信,表现出一种否定性而非建设性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   如果说乖巧、听话是传统儿童教育的GDP,那么平等、自由就是儿童时代的DNA。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甚至是两种互相冲突的文化。如果意欲培养臣民,就必须与儿童为敌,逆势而上;如果立志造就公民,则应该与儿童讲和,顺势而为。很显然,时代文化语境和现代教育选择了后者――以生为本已成为儿童教育的逻辑起点。《去年的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步履从容地走进了语文教材。   《去年的树》是一个很儿童、很诗意的故事:一只小鸟,一棵树;一个唱歌,一个听;一个失踪,一个寻找。仅此而已。但读过故事的每个人,都不难从故事中,呼吸到无处不在的率真、自主、超然的诗性气息。他们你唱我听,轻松自在;你丢我找,全凭心灵作主。没有诸如鸟妈妈式的权威,制止他的“盲目找寻”无异于大海捞针;也没有诸如大树公公式的长者,告诫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生命箴言。整个故事,洋溢着对小鸟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寻找经历的高度肯定。我们知道,儿童阅读是近距离阅读,也是一种移情阅读。在读《去年的树》时,儿童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中,任自己成为故事中的小鸟,陪着他天马行空般地去寻、去找、去哭、去唱。一个纯洁真挚、独立自主的童年形象活灵活现建立在阅读者的印记里。   二、以尊重为血脉,走向自然的童年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被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所笼罩,所主宰。为了成人的“将来”而牺牲童年的“现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中最为巨大的破坏是来自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一个孩子,一个生气勃勃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应该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和自由。但是,孩子生命的蓝天始终被一纸薄薄的试卷给遮黑了。考试成了孩子全部的生活,全部的生活就是为了考试。   在成人看来,小猫确实需要好好“反思”,老猫也是该好好“整风”了。你看:小猫刚来到河边开始钓鱼,一只蜻蜓飞来了,小猫觉得蜻蜓可爱,放下鱼竿去捉蜻蜓。结果,蜻蜓飞走了,小猫空着手回到河边。这时,猫妈妈已经钓到一条大鱼了。在这里,作为成人的猫妈妈显然是把钓鱼看作是正经的学习,对于小猫的如此贪玩,已经用了自己专心钓鱼且钓到大鱼而“其身正”了,可贪玩的小猫居然不思前非,迷途知返。当蝴蝶飞来的时候,小猫又放下鱼竿去捉蝴蝶。这还了得,再发展下去就是玩物丧志了。猫妈妈再也不复“身正为范”地柔性教育了,转而坐到道德的神龛上板起面孔,直言训斥“你三心二意的,怎能钓到大鱼”。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