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数学味”与“生活味”的结合.docVIP

小议“数学味”与“生活味”的结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议“数学味”与“生活味”的结合.doc

小议“数学味”与“生活味”的结合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寓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和事实。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学数学就是学算术,就是训练“思维的体操”。事实并非如此,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来源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数学是对生活现象、关系和规律的提炼、升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数学与生活如何更好的结合呢?   一、概念界定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且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求数学教学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能初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最终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这一理念的提出与实行,使具有“生活味”的数学教学得到很好的提升,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什么“数学味”呢?数学发展史表明,数学起源于现实,为“解决问题”形成理论,形成的理论又指导人们去更多地“解决问题”,在“问题-理论-问题”这一过程的反复中,得以发展壮大成为一门学科,但其核心始终是“解决问题”。从这一点出发,所谓“数学味”,应该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注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数学,思考并解决问题。   二、“生活味”和“数学味”关系存在的误区   教师们都知道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很多却不能正确处理它们的关系,存在两种严重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是“生活味”教学过浓,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对数学概念产生了一些误解;另一种现象是“数学味”教学过浓,过分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和逻辑性,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归根结底,教师们使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严重脱节。   例: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后,在课堂练习中,老师往往会设计一反例,让学生判断图形是不是圆。原本正确答案是:不是圆,理由不封闭。然而,有学生会反驳:“它是破圆。”同伴们有发笑,有权当逗笑,可问题是:破圆是圆吗?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图形的经验,而在数学学科中,图形是十分纯粹的,不是封闭的就不是平面图形。这对学生学习会带来不解,于是会在学习中形成一种观念:数学是数学,生活是生活,把数学与生活分隔开,这是糟糕的现象,给学生后来的学习埋下巨大的隐患。   三、正视“生活味”和“数学味”的关系   作为教师,处理好“数学化”与“生活化”二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对我们老师一个重大的考验。我们在平时要多钻研,多研究教材,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以下是我的几点教学经验:   1.在生活环境中感受数学   对小学生而言,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能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他们就会感到数学原来是那么地贴近我们的生活,那么地浅显易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前提早感受。   2.在生活情境中融入数学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内容越贴近自己的生活背景,其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新课导入时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之中,就能够较好地激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也为学生接下来的求知、探索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教师根据备受学生关注的“世界杯”为题材组织教学。在多媒体播放巴西球星射门时激动人心的录像片段后,及时抽取进球数这组信息制成统计表,供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提出了许多百分数问题。比较、分类后,抽取其中的“1998年进球比2002年进球多百分之几,2002年进球比1998年少百分之几”一组问题,即构成了本课要研究的重点。至此,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真切的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3.在生活原型中学习数学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如在教学《购物问题――常用数量关系》时,首先通过创设“购物”这一实际情景(到文具柜台买笔),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自己提出实际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抽象出关系式:一支笔的价格?郑孔艿募鄹瘢?⑼ü?八狄凰怠保?醚??胂蠊郝蚱渌?锲肥钡那榭觯?由此得到“每件童衣的价钱?迹孔艿募矍?薄懊刻ū?涞募矍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