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缺及中国菜名的英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空缺及中国菜名的英译.doc

文化空缺及中国菜名的英译   摘 要: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心理状态及文化背景知识差异,造成了文化空缺。文化空缺导致了翻译的困境。本文从跨文化交流角度,专门论述了中国菜名英译的文化空缺现象,并分析了中国菜名翻译文化空缺的原因和分类,并针对不同的文化空缺现象提出可行的五种英译策略,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文化空缺;中国菜名;英译策略;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205-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52    1 . 引言   汉语中的某些事物在英译时并没有一一对应的翻译,这就是文化空缺现象。所谓文化空缺,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另一个民族不存在。文化空缺现象最初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提出,他通过对比两种语言发现不同语言的语法模式中存在“偶然的缺口”。Lado通过对比英语和俄语词汇,首次采用“词汇空缺”来描述文化空缺。自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空缺做了大量研究。80年代末,俄国学者索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正式提出“空缺理论”,并将这种空缺分为主观型、交际活动型、文化空间型和话语型等四种类型的空缺。国外对于文化空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比较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西方语言的词汇,针对汉语的比较较少。国内对文化空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多针对汉译英困境进行研究探索,如朱莹提出了空缺的应对策略;王永泰提出“名从主人,音译加释”的翻译原则。   在跨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外国人的极大关注,中国菜名的英译也就变得极为重要。然而现在菜名翻译多样,也不准确,容易使人误解。如四川名吃“夫妻肺片”被翻译为“Beef Shank, Tendon Tripe”,“Sliced Beef Giblet in Spicy Sauce”或“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这几种翻译都不能准确地表达这道菜,而且主料为牛肉,并非猪肉,更有翻译为“Husband and Wife’s Sliced Lung”,甚是恐怖。这些都是由文化空缺造成的,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传播,要了解语言蕴含的文化才能把文化传播工作做好。随着文化转向和文化翻译学的出现,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变,也是跨文化的传通。本文通过分析中文菜名英译的文化空缺原因,探索正确的中文菜名英译方法,促进跨文化交流。    2 . 文化空缺的原因及分类   由于中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心理状态及文化背景知识不同,造成了中西语言文化的不同。就菜名英译而言,文化空缺可分为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材料文化和社会文化空缺。   人类与自然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种生态文化概念也体现在菜名中,如蚂蚁上树、蝴蝶骨、羊蝎子、炸麻雀等,均不是以蚂蚁、蝴蝶、蝎子、麻雀为材料,这样的命名更加贴近大自然。有人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能成为中国人的食物,这也正体现了中国饮食的生态文化观。如茶树菇炒鹿片、馋嘴蛙、鱼腥草拌米线、酥炸山菌、木耳炒山药等大多也是来自大自然。但这也给这些菜名的英译带来了困难。西方人的食物以肉食为主,与中国食物存在很大差异。   在语言文化层面,中国菜名追求听起来优美,有些菜名仅从名字上很难知道是什么材料。如琥珀花生、水晶鹅肝、翡翠鲍脯麒麟鸡、枸杞浓汁烩凤筋、牡丹珠圆鸡、脆皮鸳鸯鸭、麻辣响螺片等体现了各道菜的特色。像琥珀花生体现了花生的色泽透亮,但在翻译的时候这些菜名只能把主料译出,其他效果难以表达。如美极掌中宝,仅从菜名很难看出它是什么,其实它是鸡脚。西方文化中食物的表达比较直接,如牛排、猪肉等。   在宗教文化层面,中国人信奉佛教,以龙为吉祥物,故中国菜名有部分是以佛、龙命名的,以取其吉祥、美好愿望之意。而西方则信奉耶稣,所以在英译时难以表达。如佛跳墙、龙凤琵琶豆腐、鱼香佛手、糊辣佛手鸡等从名称上看具有宗教特色,难以地道翻译。   从材料来讲,中国一些饮食在西方并没有,如馄饨、油条、炒面、锅贴、粽子、馒头、包子等都是中国特有的。馄饨虽与饺子相似,但也不与英语的“dumpling”对等。   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很多中国饮食带有中国特色。如过桥米线、东坡肉、宫保鸡丁、大救驾等,都是有着历史典故的。在每一道菜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理解背后的故事能帮助理解这道菜的由来,因此难以英译。    3 . 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王佐良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由于中国菜名英译存在着以上五种文化空缺,对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