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北朝的人物画 校书图(宋摹本局部) 可能为杨子华首创 北齐 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局部) 北魏 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局部) 北齐 洛阳宁懋石室线刻画(局部) 北魏 第四节 山水画的兴起 一、山水画溯源 多数学者认为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立画种出现于魏晋时期。以顾恺之为代表的这个时期的画家们,为山水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返回主目录 返回节目录 二、山水画论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重要的早期山水画文献。文中除了论述山水画艺术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外,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山水画艺术“畅神”的功能观。宗炳的《画山水序》是当时山水画实践和表现技法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理论总结。 王微的《叙画》也是有关早期山水画的重要文献。文中阐明了山水画写生的方法,主张不照抄自然和追求形貌的真实,要经过提炼、概括,表现景物的内在精神,特别是景与情的联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第五节 南朝陵墓雕塑 当佛教造像之风席卷南北时,其他门类的雕塑也并未沉寂。陵墓雕刻,特别是南朝的陵墓雕刻也以精湛的技艺,恢宏的气度,展示出特有的魅力。 陵墓雕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明(冥)器雕塑,即用雕塑手法制作的人俑、家畜和鸟兽以及建筑和车马等陪葬的模型。 一类是陵墓表饰雕塑,即陵墓周围设立的石兽、石人等仪卫性雕塑,具有一定纪念夸示功能。 对书俑 湖南长沙出土 西晋 石麒麟 梁武帝陵前 南朝 第六节 工艺美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东西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个时期的工艺匠师们在长期实践提高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继承秦汉以来工艺美术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吸收各民族和外来的艺术形式,使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都有了新的发展。 青瓷仰覆莲花尊 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 北朝 返回主目录 第四章 南北交融、东西并汇——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佛教美术 第三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第四节 山水画的兴起 第五节 南朝陵墓雕塑 第六节 工艺美术 第一节 概述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年曹丕承东汉汉献帝禅让,建立魏朝(曹魏)-----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 可分为 三国时期(以曹魏正统,蜀汉与孙吴并立)、 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 东晋与十六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陈寅恪) 小常识: 六朝古都: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五胡十六国: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公元386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 第一节 概述 土地兼并、地方豪强、群雄割据 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对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并问题日益恶化,而人民饱受此现象的苦果,加上天灾与瘟疫的双重打击,他们於是纷纷起来造反,发动大规模的叛乱,最著名者是黄巾之乱 时代的动荡不安,也使地方豪强有了崛起的机会,他们一开始靠著自己的财力组织自己的武装军队保卫家园,後来就逐渐演变成拥有私人武力的军阀,如曹操、刘备等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中央政府由於不修政事,对於这样的情况,也是无能为力,反而需要他们维持地方稳定。 地方豪强发展到後期,又逐渐分化为士族与寒门两个阵营。其中,士族在土地与权势,占有了优势,也因此拥有垄断政府高层的实力,形成了三国两晋时期特殊的士族政治。 东汉末年,农业生产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直接导致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刺史制度的变动,则是造成群雄割据的主因 刺史制度源自西汉武帝时期,本意是用等级低的官员监察等级高的官员,以达到制衡的目的(以六条问事制衡官员),尽管刺史的权力越来越大,但是始终没有统领一州的法定权力和信度。不过到了东汉灵帝时,他接受刘焉的建议,将各州刺史改称州牧。於是,刺史成为地方的官员,从原本的中央和郡、县之间加入州一级,成为中央、州、郡、县的四级结构。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 这样的情况持续的结果,使各个州牧纷纷利用天下大乱,名正言顺在地方割据势力,而那些未被改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机扩大权利和武装力量,还有人在战乱中自封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来,等於宣告东汉政府的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