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液态金属:新的“生命”形态?.doc
液态金属:新的“生命”形态?
液态金属变身“软体动物”
2015年春,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上,发表了一项由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刘静教授团队联合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得出的研究成果。这一团队首次发现了电场控制下液态金属与水的复合体,可在各种形态及运动模式之间发生转换的基本现象。
在放有氢氧化钠(火碱)溶液的凹槽里,两只约有成人小指粗细,长度却只有不到一半的液态金属“蚯蚓”静静地“沉睡”着。但只要“喂”给它们一小块铝箔,这两只银白色的“蚯蚓”就会在凹槽中游走,直到迎头相撞,便旋即合为一体,像编组站里的火车,挂接上新的车厢之后继续前行……
这种呈现出“生命”特性的金属,叫作“镓基液态合金”。具体来说,它是由镓和铟这两种低熔点稀有金属组成的合金。浸在氢氧化钠溶液里的液态镓铟合金,能够“吃进”铝箔,并像“吃饱了饭的动物”一样开始移动。正因如此,在《先进材料》上发表的论文中,它们被称为“仿生型自驱动液态金属软体动物”。
刘静教授团队的此项工作成果,源于长期以来在液态金属领域不断研究推进中的偶然发现。他们的研究表明,让镓基液态合金变身成为“软体动物”的本质原因,是合金“吃”铝的过程,剥掉了一部分铝表面的氧化铝层,使其露出了“新茬”。于是,浸在氢氧化钠溶液里的镓铟合金和铝,就在镓铟合金里产生了内生电场。或者说,这个液态合金和铝组成的系统,发生着类似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的效果,就是改变了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使金属珠“两侧”能够像公园脚踏船的桨叶那样“拨水”,成为推动金属珠前进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电化学反应产生的氢气,也形成一个个微小的气泡,成为金属珠移动的辅助动力。
这个令人着迷的过程,并非司空见惯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结果,通常是让参与反应的物质消失,并得到其他的物质。以中学化学中最常见的制取氧气和氢气实验为例,加热高锰酸钾(KMnO4),会生成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并释放出氧气,高锰酸钾则很快就会消减。制取氢气也是如此,将铁放进稀硫酸里,会得到硫酸亚铁(FeSO4),并释放出氢气;如果将锌放进稀硫酸里,则会得到硫酸锌(ZnSO4)并释放出氢气,而原本的金属和硫酸都会消减。
但“吃进”铝箔之后的镓基液态合金,则更像进餐后的动物。这些被置于电解液(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合金,只需要一点点铝箔,就可以移动很长时间,而且自身基本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正因为镓基液态合金的独特性质,这种“软体动物”引起了世界各国科技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动物”这个词仅仅是一种比喻,但也不禁让人思考:这些液态金属的人造物,可以称为“生命”吗?
如果扩展“生命”的定义,或者说让生命不再局限于碳基,镓基液态合金的确存在着被定义为“镓基生命”的可能性。它能够在氢氧化钠生活环境中“吃饭”和自主运动的特点,以及凭借液态“身躯”善于“变形”通过狭窄空间的优势,都让它具备了近似于动物的“特质”。甚至,驱动它运动的电化学反应,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独特的“新陈代谢”。“自组装”的特性,有可能让它形成更为复杂的个体,甚至进化出基本的智能,这就像一个个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组织、器官,最终组成了可以思考和行动的人体一样。
或许正因如此,《先进材料》封面反映这项科研成果的科学画,竟然与反映5亿多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古生物复原图有些相似。
生命是否还有别的形式?
镓基液态合金及其独特性质无疑超越了一般人的认知,所以刘静教授在向公众介绍的时候,常会引用一些经典的科幻作品和其中的形象,比如《终结者》里能够如流水般渗透,并且在中枪之后进行自我修复的液态金属机器人。他也着迷于其他一些科幻小说中对于非碳基生命的描写。这说明,无论是科幻作家的畅想,还是科技界严肃的研究,都在不断倾向于接受一种观念:生命完全有可能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式存在。
对非碳基生命的假想,在科技界早已有之。比如说,早在1891年,欧洲天文学界就已经在探讨以硅为基础的生命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硅元素在宇宙中分布广泛。而且,在元素周期表中,它就在碳的下方,所以和碳元素的许多基本性质都相似。举例而言,正如同碳能和四个氢原子化合形成甲烷(CH4),硅也能同样地形成硅烷(SiH4);硅酸盐是碳酸盐的类似物,三氯硅烷(HSiCl3)则是三氯甲烷(CHCl3)的类似物,等等。不仅如此,硅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会使以其为基础的生命可以在高温下生存。
而在科幻作品中,硅基生命形象也不胜枚举。20世纪初的美国科幻作家,不幸英年早逝的斯坦利?格鲁曼?威尔伯姆,在其代表作《火星奥德赛》中,描述了一种寿命长达100万年的硅基生命。它每10分钟“呼吸”一次,排出一块二氧化硅,就像人类呼吸会吐出二氧化碳一样。但由于二氧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