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历史视角探析日本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关系.doc
从历史视角探析日本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收稿日期:2015-04-08
作者简介:张臻汉(1972-),男,甘肃靖远人,工程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政策、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张海英(1958-),女,山东海阳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副所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张彦通(1963-),男,山西榆次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业务司司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规划与政策研究;北京,100191。
摘要:日本大学与城市互动关系的变迁源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大学社会责任是二者关系发展的重要脉络,随着城市化进程提升,大学社会责任发挥程度深化,促进大学与城市的互动日益紧密;战前政治上的“国家主义”导致大学与城市淡泊疏离;战后城市化复苏期,政治民主化和教育改革促使大学与城市“接轨结合”;城市化成长期大学与城市以“匹配相生”而呼应,促进日本经济腾飞;城市化成熟期大学发挥自身特质形成对城市的“引领融合”。日本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对我国的启示在于,大学应充分发挥社会责任,从定位到布局、层次及学科结构与城市需求相契合,促进城市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政府和社会应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大学与城市良性互动、共赢共进。
关键词:日本;大学;城市;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4-0026-07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备受关注,新型城镇化是中国长期国策,就高等教育或城市化的专业研究层出不穷,但将二者结合的并不多。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集合体,是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载体,是人类社会经千百年变迁延伸至今的客观现实;现代城市化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城市发展需要人才、技术和管理,也需要有潜质的消费群体。高素质人才和前沿知识源自大学,大学成为城市化不可或缺的支撑,大学为城市培养人才,并通过科研、文化等服务于城市。目前我国大学与城市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大学生“就业难”与城市用人单位“人才荒”并存的现象屡见不鲜,原因之一在于大学并未充分实践自身社会责任,大学与城市之间缺乏有效、良性的互动。
大学社会责任发挥的程度,影响大学与城市互动的深度。大学职能主要是教学、科研和服务,大学的社会责任应在于培养人力资源,并以科研成果转化和文化交流等服务于社会,大学通过提高市民素质、改善文化环境、促进就业、助推和谐社会等方式,在现代城市承担深层次社会责任。正如博克(Derek Bok)所认为,大学作为特定的文化机构和准公共教育组织,对现代社会承担重要社会责任,当大学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大学应在学术功能和非学术功能范畴内对社会需求做回应、做贡献,同时也要坚持自身学术原则[1]。日本的高等教育和城市化都属于后发赶超式发展,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对同属后发国家的我国而言,研究日本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值得在新型城镇化中借鉴。本文分四个历史阶段,主要以大学社会责任为脉络,从日本大学的理念、结构、改革发展等落笔,结合日本的国家社会历史背景,通过分析大学在日本城市化各阶段的作用和社会责任发挥,来探究其大学与城市互动的特征和机理。
一、战前城市化初始期的“淡泊疏离”阶段(1868-1945)
二战结束前(1868-1945),日本大学与城市都被“国家主义”主导,二者缺乏互动,相互联系被弱化,二者关系淡泊疏离。城市化处于初始阶段,甚至因战争停滞。大学服务于国家主义,战争期间更被军国主义所裹挟,教育被纳入“战时统制”体系。日本政治处于高度集权,国家被政客、军人和财阀所构成的利益共同体所把持,政治与军事、经济相黏合,大学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力不从心,处理与城市的关系时颇为无奈,知识分子在政治军事经济力量的博弈中势单力薄,大学理想被压抑和扭曲。
战前日本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关系特点是各自独立,鲜有互动,堪称处于“冰河期”。大学与城市皆被捆绑在军国主义战车上,其资源都围绕国家主义配置,大学的使命、学科等与城市并不关联,大学社会责任难以发挥,二者都随国家政治军事形势起起落落,无法沿着大学逻辑和城市演进规律有序发展,至日本战败时,大学与城市都遭到重创而停滞甚至倒退。战前是日本城市化的史前期,城市及其人口数从1898年的52个和1439万人,到1918年上升至79个和3102万人,城市化率在1940年为379%,1945年战败时跌至279%[2];随着战败,大学体系也瘫痪崩溃。政治因素是其主因,作为身居岛国的后发国家,近代日本内部资源匮乏、技术落后,外部面临发达国家列强的竞争威胁,统治者选择了国家主义战略,以集中资源求得迅速发展,贯彻明治维新推行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方针。
战前日本大学的使命不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