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诗鉴赏的七个切入点.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鉴赏的七个切入点

诗歌鉴赏之“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七个切入点 高考诗歌鉴赏“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的必考考点,属于较高的能力层级要求,因此我认为在复习备考中必须确立“宏观把握,微观切入”的备考策略。 所谓“宏观把握”,就是要关注诗歌的类别。如: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思妇闺怨诗等。我们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要关注古诗中常常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羁旅愁思、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要做到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掌握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等;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掌握作家所处的时代风貌,从而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特征。 在做到“宏观把握”的同时,还必须要从“微观切入”,也就是在评价某一首具体的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有行之有效的便于掌握的方法或技巧。我认为以下七个方面是很好的切入点。 1、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窗口。关注题目,有助于把握作品的类别、线索、内容、感情基调等,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例如: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徂:cú 过去,逝。 问题:试简析“倦”字是如何贯穿全篇的?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前六句,描写了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凉气侵袭卧室,月光洒满庭院,风吹露滴,月朗星稀,飞萤自照,宿鸟相呼,这幅“秋夜图”,暗示了作者彻夜未眠,实写“身倦”。尾联直抒胸臆,作者原来是为国家而忧心,点出“心倦”。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从注释入手。 命题者有时在原诗之后附加注释,有意识地提供一些相关信息,从而降低阅读难度。关注这些注释,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例如: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寒山,唐贞观时代的诗僧。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 问题:试分析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前七句渲染了环境的幽冷孤寂,“岁岁不知春”表明作者不关心春去秋来。结合注释,知道作者是有名的唐朝诗僧,僧人一般远离尘世,超脱世俗。因此基本可以推测全诗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思想感情。 3、从直接表情达意的字词入手。 关注诗歌中那些直接表达感情的字词,对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是很有帮助的。例如: 画 堂 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 问题:试分析这首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分析:“无奈”和“恨”直接表达情感,“憔悴”“独”“无语”同样极富感情色彩,再结合注释和下片“捻”“放”的细节描写,可知全词表达了伤春惜春、彷徨失落的思想感情。 4、从尾句(联)入手。 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在鉴赏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时,从尾句(联)入手,可以做到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幽 居 初 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tuò)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问题:试简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首诗的感情相对比较复杂,但是如果抓住尾联来理解,就会容易许多。尾联“叹息”“谁共”分明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惆怅,联系作者身世,它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忧愤。前六句围绕“幽居”写景,表面看抒发了一种闲情逸致、怡然自得之乐,实则是以乐景衬哀情。 5、从意象入手。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是诗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意境是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所构成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艺术境界。分析意象意境就是要求大家从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景入手,把握作者所寄予的思想感情。例如2007年福建卷诗歌鉴赏题要求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回答问题时如能抓住末句“几生修得到梅花”中的“梅花”这一意象,自然就能想到诗人的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从意象意境入手,是评价诗歌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最重要的方法。从意象入手,首先要注意人们形成的审美习惯,如“望月伤怀”“伤春悲秋”“见

文档评论(0)

sf1971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