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翻译简史大题 - 副本[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翻译发展史有五个翻译时期,分别是哪五次?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清末明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五四”运动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 新中国翻译时期 2、简述玄奘的“五不翻”的内容。 (1)秘密故不翻: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2)多义故不翻:具有多种含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3)此无故不翻: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4)顺古故不翻: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译。 (5)生善故不翻: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3、简述傅雷“神似说”翻译思想的三个要义。 1)“化为我有” 傅雷认为,传神,首先在于理解、体会、感受、领悟原作,吃透原作的精神和全部细节,将原作“化为我有”。这是他“神似”的第一要义。“化为我有”应该像“蚕造丝”,翻译的人应当把原文彻底弄明白、完全消化之后,再重新写出来。 2)“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了解与体会原作是“神似”的第一要义,第二要义就是需要进一步把所了解的、体会的,忠实而生动地表达出来。译笔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3)“气息贯通– 文脉贯通” 所谓神似神韵,既指原作内容表达,也 指原作风格的体现。傅雷认为,一篇译品气息贯通就是文脉贯通。“气息不贯”,甚至没有气息,通篇自然就变成“一杯清水”。文章脉络一定要贯通,如果意脉不贯,“句句断,节节段”,支离破碎,全篇真就会变成一个徒具形式而拼凑内容的“散”文了。 4、简述林语堂翻译美学的思想。 翻译审美标准论即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1)忠实标准:所谓的忠实标准并非字字对译,而是译者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做到达意传神。绝对的忠实是不存在的,因为但凡文字都有声音,意义,传神,文体和形式之美,所以译者不可能完全兼顾。 (2)通顺标准:语句通顺可被译入语读者所理解。译文不但要对原著负责,也要对译入语读者负责。 (3)美的标准:翻译是一门创作的艺术。要求译者应将其工作当做一门艺术,并且不仅要求通用,而且要求文字之美。 林语堂翻译审美标准论的中心思想是“达意传神”,其中传神是其核心。他明确提出了译文必须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做到字神句气和言外之意,用语言的暗示力量使读者获得一种共鸣。 5、简述佛经翻译对中国翻译理论,思想,语言,文化四方面的历史影响。 1)奠定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初步基础:佛经翻译事业从最早的重直译到后秦时期鸠摩罗什的重意译,再到隋代的彦琮又倾向于直译,最后到唐朝时期的玄奘创出的“新译”,奠定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初步基础。 2)思想方面的影响: 自佛经输入以后,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逐步与中国原有的老庄相结合。而佛教的发展又推动了道教的创立,道教徒吸收佛教思想,著书立说,想与佛教一争高低。自此,儒道佛之间展开了剧烈争斗。 儒家与佛家在南北朝时展开了一场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论战,促进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使范缜的《神灭论》闪耀着光辉。唐代儒道佛的斗争继续。 南宗禅学奠定之后,儒与佛调和,佛与道也有所调和. 宋代理学兴起,是儒佛道的混合物 唐代玄奘翻译了佛教《因明如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大乘掌珍理》诸书,介绍印度因明学,使唐以后的学者得以运用逻辑学治学。 3)语言方面的影响: 1.佛经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在唐宋人编写的《一切经音义》和《翻译名义集》中,所收的佛教词汇,不下千条。梁启超先生在《佛教大辞典》中发现其中共收录有“三万五千余语”,足以看出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的密切关系。如“菩萨、阎罗王、世界、刹那、五体投地、因缘、解脱、一尘不染、有缘、”等等。又如“劫、大劫、魔、天堂、地狱、庄严、觉悟、享受、自由、平等、信心、生老病死、借花献佛、安详、方便等等。 2.在语法方面,在语法结构方面受了梵文影响。汉语助词“于”字,在先秦两汉书籍中从来不用在动宾之间,但魏晋六朝时,为了凑韵文字数,才有这种用法,如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中就有“击于大法鼓”,“供养于诸佛”。此种用法,后来传到皮簧戏词里,就出现了“打骂于他”,“取笑于我”的说法。 3.使汉语的反切法有了进一步发展。佛经翻译接触到拼音的古梵文,而译经时要求音译正确,于是汉语的反切四声就产生出来了。跟着有人把许多汉字汇集起来,按反切法加以分门别类,就成了各种韵书。到隋朝,我国出现了一部《切韵》书籍。唐末僧人制定了一套共有三十个字母的辅音体系,后形成完整的辅音体系。后来,陆法言的《切韵》与孙缅的《唐韵》建立起完整的元音体系。有了辅音和元音,使我国原来就有的用两个字合起来注音的“反切”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4)文化方面的影响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