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老子哲学[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子哲学[精选]

老子哲学 一、道家 《汉书.艺文志》中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谦谦,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史官在古代中国,既掌握史事的记载,又要掌管星历占卜的验证,对天人时空有深切的体验。《庄子》说:“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道而道德次之。”他们体验宇宙变而不变的“道”,然后把这个“道”推衍到社会与人类,这是道者的一个共同思路。 “道”的思想以及从“道”的思考衍生出来的一整套对于宇宙、社会与人生问题的知识和技术,在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前后渐渐出现。粗略地划分的话,大体上是好几类相近但又略有区别的思路,可分为三。一、《国语.越语下》中的范蠡的思想,《越绝书》中的《计然》等,半是阴阳半是道者,把对宇宙天地的揣摩和理解,作为自然和社会知识的基础和依据,最后的目的在以“天道”确认那些解决现实问题的只是的权威性。二、《黄帝书》、《管子》中的若干篇,把偏重于使用的知识和技术范畴的思路引向了对宇宙观念、制度建设、个人生存等各方面的理论思考。三、《老子》思考的中心则是通过宇宙之道的体验,追寻对天道、世道、人道的全面而终极的理解。《庄子》,更偏向对于“人”的内在精神超越和自由境界的探寻。 二、老子其人 1,生平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聃《说文解字》曰:朵长大之意。盖老子生来耳朵有些特别,故以耳为名,以聃为字。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其地在今河南鹿邑县东,毗邻安徽毫县。苦县原属陈国,公元前479年,陈国为楚国所灭,其地遂属楚国,所以司马迁才说老子是楚人。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掌管图书文献档案,所以现在人们多说这个官职相当于国家图书档案馆的馆长。守藏史又称征藏史、柱下史,属于周王朝的史官。古代官师合一,世传其学,则老子应出身于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史官世家。老子出任周王室的守藏史,可以想见他的知识学问在当时有着相当显赫的声名。老子的生卒年已不可确考,但既然孔子曾向他极为恭敬地请教过礼,可知老子必年长于孔子,盖孔子青年时,老子已是中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的生年据此约略可以推知。现在学术界一般都接受这样的推测,老子年长于孔子20岁,其生年约为公元前571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争夺王位失败,尽携周室典册奔楚,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据《庄子·天道》所载,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则老子离职去周后大概是先回到了陈国,开始了隐君子的生涯。   后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关令尹久闻老子大名,留之为其著书,这言道德之意的上下篇,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老子》五千言的蓝本,亦称《道德经》。老子过关西于秦。据《水经注》卷十九记载,今陕西周至县东南有“大陵”,“世谓之老子陵”,大概老子最终死于秦地。在春秋末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了一件对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的事件,那就是老子与孔子两位文化巨人的相会。老子在任周室守藏史期间,曾会晤了前来问礼的孔子,关于孔老相会最可靠的材料,是《史记》中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言道:由于孔子从青年到中年曾数次与老子相会,他向老子请教的问题又十分的广泛,同老子的交往是他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因而老子深邃的思想便不能不对他产生影响。老子和孔子这两位文化巨人的会晤,特别是中年时期的孔子同晚年老子的会晤,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这两位文化巨人,一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哲学家,一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教育家和伦理学家,他们都是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的继承者,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他们出现于同一个时代,这既是一种历史的机缘,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特殊的时代造就了这两位文化巨人和他们的思想,是人类理性大觉醒的时代呼唤着一代文化托命之人的出现。   这些历史性的会晤,老子以阅历丰富的长者的姿态出现,孔子则对老子充满了敬仰之情。他们交换了对天下大乱的感受,在时代无道方面达成了共识。但是在如何对待西周以来的宗法封建制度及其文化传统的问题上,他们产生了重大的分歧。他们都有着极强的历史使命感,都感受到时代与文化的严重危机,但老子的态度更为激进,主张以抗议、批判和毁弃的方式加以暴露和解决,而孔子的态度则较为保守,他试图以维护传统和改良旧体制的方式来解救时代的危机。孔子向老子阐述了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理解,抒发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宏大抱负,言谈之中表现出了对政治和伦理的信心与浓厚兴趣。老子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婉转而又语重心长地对孔子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孔子所魂牵梦萦的那些古代的圣人,他们的骨头,早已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