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化对语言符号联想的制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文化对语言符号联想的制约.doc

谈文化对语言符号联想的制约   摘要: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往往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虽然在语言的演变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语言符号系统内部因素,但其外界使用环境--人类社会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本文试图分析文化在哪些方面对语言符号联想进行制约。   关键词:文化 语言符号 制约   语言符号是联系人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的桥梁,人借助语言符号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而不同的语言符号所指向的在人们心中的事物也必然有所不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差异。在对英汉语能指符号差异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英汉语民族在认识世界方面的不同之处,即世界观和语言文化观方面的差异。   文化对语言符号联想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习俗制约语言符号   文化对语言符号的制约是概念性制约,语符概念是人对事物的主观心理反应,而人的主观心理就必然受文化习俗的影响。主观对客观的心理反应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甚至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滋生于一定文化生态中的文化习俗,极大地影响着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经验反映。比如,生活于同种文化中的两地人,往往会因地域或者社团文化因素而对符号的联想线索有不同选择,可见文化对联想线索的制约性。最典型的例子是,广东等南方地区的人很少见过冰和雪,他们对两者的区分没有深切的文化感受,因此广东人将北方人的“冰棍”称为“雪条”。中国北方不盛产柑、橘(南方人叫桔)、橙,北方人就把这三种水果统归于一个概念范畴“橘”。日常生活里的慨念毕竟不是来自“科学抽象”而是来自文化习俗,因此是一种“文化习俗概念”。正是这种文化习俗性的概念强大地制约了语符的能指与所指的联想线索,因而也就制约了语言对经验现实的编码。   ▲▲2. 文化情感制约语言符号   人们对词语都是附加了自己的感情和价值评判的,人的感情和价值观是深植于文化之中的,因此文化情感和价值观对符号的联想线索选择也有极大的制约作用。玫瑰花在西方文化里被附加了许多与美丽、热情、爱意等相关的情感和价值。 “玫瑰”作为一个语符,使两方人联想起的东西就不仅仅是花园里的一种红色带刺的花,还会联想到“美丽、热情、深情厚爱”这类附加的心理感受性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苏格兰诗人彭斯(R.Burns)才有如此诗句: “ My love is a red red rose.” (我的爱人是一朵最红最红的红玫瑰)。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这个语符使人联想起的也不仅是一种天体。月亮在黑夜下的清光,月圆月缺。让中国人寄以无尽的情感意味和文化深思.如“明月寄相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等。在中国诗词中以月来抒情寄意的词句不胜枚举,生性乐观的中国人似乎把内心的苍凉情结都寄托于“月亮”这个语符了。文化习俗使中国人在月亮这个语符与它的所指之间有如此纷繁的联想线索和思绪,这个语符的所指就蕴涵着上述各种只有中国文化才有的东西,它对中国文化的编码也就绝不相同于西方人的moon在他们语言文化中的编码。   西风,在中国汉语言文化的应用中,经常指代深秋肃杀的冷风,多用来比喻凄凉,清冷。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到“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毛泽东诗词“娄山关”中有“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里“西风”代表的是寒冷、萧瑟、凛冽、凋零等。   而在英语文化中,east wind(东风)却为朔风,给人以寒冷、不舒服、不愉快的感觉。当东风吹起,正是冬天凛冽的寒风。这是由于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给英国人带来了温暖和湿润,当西风吹起时,英国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因此在英语文化中,西风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著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名诗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中,把西风比喻成力量,能摧毁一切,同时又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3. 文化隐喻制约语言符号   隐喻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隐喻研究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英语中“metaphor”(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该词由“meta”和“pherein”组成,意思是“over”和“to carry”,合起来的意思是“to carry over”(传送)。隐喻是一个文化社团长期积累的文化意识的写照,也是文化社团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思维方式,它极大地控制了人的联想模式。文化隐喻对符号的联想线索选择的制约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隐喻具有系统性,反映人类认知的规律性。在描述抽象物体时,隐喻思维尤其能够帮助人们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人类已知的熟悉经验来理解和体验未知的抽象事物,表现在语言中就是用我们所熟悉的方式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不同文化中一件事物或一个概念与另一件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想意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