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梅局中局.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海新梅局中局.doc

上海新梅局中局   上海新梅(SH.600732)被兰州鸿祥及其一致行动人(下称“一致行动人”)举牌后,这周上海新梅的控制权争夺大战更是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7月26日,上海新梅公告称,收到一致行动人提交的16份提案。这16份提案来势汹汹,提议罢免现任董事会全部成员,并要求改选董事会。   7月29日,上海新梅公告称,新任大股东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提请罢免现有董事会6位董事的共计16项议案,存在材料内容尚不充分、不完备等问题,要求补充完整。广大投资者对于愈演愈烈的股权争夺战颇为头痛。   7月31日,北京正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京正谋”)加入本已火爆的上海新梅控制权争夺战,这是北京正谋在这个月内第三次针对上市公司公开征集委托书。   在前两次征集委托事件颇遭质疑的情况下,北京正谋又公开征集上海新梅广大股东的委托书,其到底有何用意呢?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采访了北京正谋总经理冀书鹏称,“上海新梅本来就在我们一类投资名单中。随着基金募集规模的扩大,征集委托、举牌乃至现金要约是我们的业务常态。”   北京正谋的加入,让上海新梅控制权的争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广大散户到底应该支持谁呢?   成局:重组疑云   2013年11月28日,小股东举牌上海新梅。11月29日,上海新梅酝酿重组停牌。真是这么巧合吗?   有业内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的记者称,“上海新梅应该是早在停牌之前,私下勾兑过重组的事情。由于重组没有谈拢,桌下交易翻到了桌上出牌。因此,探寻此前上市公司业务演变与资本运作趋势,是找到上海新梅事件起因的关键!”   2013年2月到11月,短短9个月里,上海新梅制造了三次重组悬念。其间有三个疑云待解。   一是精准减持。9个月里,上海新梅股价从7.7元直冲13.4元(2013年3月5日复权价格),后一路跌回8.2元(复权后股价),最低探至7.16元,波幅达85%。与股价波动密切联动的是高送转与资产重组收益预期,从2月4日到3月5日,股价涨幅75%,实际控制人累计减持5000余万股,套现4.9亿元,这就是坊间所传的“精准减持”!   二是重组接力。2013年2月初,上海新梅释放拿地换酒预期获得重组收益7500万元,月底引入有石墨烯概念的战略投资人,3月份高送转。实际控制人完成密集减持后,上海新梅以令人跌掉大牙的乌龙方式修改拿地换酒重组方案,上市公司反亏2000余万元。   最为蹊跷的是,作为战略投资者和石墨烯概念主人的南江集团,似乎扮演了一个“打酱油”的角色,10元每股接手大股东持股,6个月后,9.35元每股离场,用1300万元的代价当了回群众演员?但南江集团这个群众演员确实帮了实际控制人的大忙:让上海新梅的大股东大幅减持,南江集团作为带着概念来的战略投资者,市场一定会解读为大股东在为战略投资者让位,这是一个新型的借壳模式。   三是重组斗法。2013年11月27日,上海开南举牌上海新梅。11月28日,上海新梅公告酝酿重组停牌。此后,除几日复牌再停牌间隔外,上市公司停牌至2014年3月10日宣告重组失败,复牌后三日跌幅15%。从目前披露信息推断,作为一致行动人的举牌方持股成本在5元左右,两日下跌,浮亏在3500万元左右。显然,上海新梅实际控制人已经算到了举牌方可能用到了保本型杠杆融资,以此逼举牌方就范。   根据某媒体刊登的一篇名为《专访上海新梅举牌方:不是恶意收购,是痛心上市公司不作为》的文章称,“举牌方持股的初衷是想与上海新梅实际控制人勾兑重组的,但在对方重手迭出的情况下,不得不以夺权来自救了。”   截止到2014年6月17日举牌方提出罢免议案,双方在第一回合中的较量打成平局。此番漏洞百出的攻防战,说明双方都是仓促上手,根本没有完整的策略与体系。   破局:近身攻击   2014年6月17日,发酵半年之久的话语权博弈终于走向了全面摊牌。此前,举牌方没有全部出水,显然不能牵强地解释为法盲行为。   实际上,这么做不但保留了媾和机会,还不必遵守持股5%以上的禁售限制。但实际控制人的不合作态度显然把举牌方逼到了墙角,他们可能背负着高额的资金成本。   我们来看看这段时间双方手里的牌和出牌的节奏(见表)。   首先,实际控制人除主动重组以外,其他的牌已经出尽。虽然举报信披违规和质疑投票资格能够拖延决战时间,但是,举牌方毕竟持有近15%的股份,且可借攻击实际控制人重组劣迹来广泛征集友军,实际控制人很难改变实力对比。   其次,上市公司先后公告类似剥离资产的动作(委托经营持有型物业),似乎在向市场传达坚定转型的诚意,但这本身就是双刃剑,此举同样有利于举牌方可能夺权后的资产重组。   再次,实际控制方确可通过拖延时间,甚至威胁形成“双头董事会”来瓦解举牌方信心,但将背负沉重的道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