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抑或“理解”:认识究竟向我们承诺了什么?.docVIP

“知识”抑或“理解”:认识究竟向我们承诺了什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识”抑或“理解”:认识究竟向我们承诺了什么?.doc

“知识”抑或“理解”:认识究竟向我们承诺了什么?   摘要:“知识”历来被人们视为认识目标和成就的标识,并因此构成了传统认识论的主题。然而,以之为主题的传统认识论却没有为其生成和确证提供令人信服的说明,而且,其概念本身也存在着模糊性、狭隘性和实践价值关涉的缺失等问题,并因此而动摇和瓦解了其地位的合法性。基于对“知识”困境及其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框架的反思和批判,N.古德曼和C.Z.埃尔金建议用范围更加宽泛、实用性更强也更符合认知实践的“理解”来替代“知识”,这样不仅在“构造主义”语境中实现了对“认识”本身及其目标和成就的重构,而且也因为对认识论主题的重置而肇始了从“知识”到“理解”的认识论转向。   关键词:认识;知识;理解;认识论转向   中图分类号:B0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4-0029-05   收稿日期:2013-01-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纳尔逊?古德曼哲学与当代美国哲学的话语转换”(09CZX026)阶段性成果;河南大学青年骨干教师项目“纳尔逊?古德曼哲学研究”(2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姬志闯(1976-),男,河南睢县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众所周知,在传统哲学语境中,“知识”作为反映实在并在“符合论”的意义上得到“真理性”确证的命题和判断的集合,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主体(理性的人类)对客体(实在世界)“认知”的目标和成就的标识,也因此被规定为认识论的主题,并形成了传统认识论的“知识论”(The Theory of Knowledge)模式。然而,无论是“知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还是其正确性证明,却都没有在以“知识论”为标签的传统认识论那里得到令人信服的论证,尤其是20世纪初罗素和爱弥尔?梅耶松(EmileMyerson)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关切重提“认识论”这一概念之后,这些问题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并在更为猛烈地批判和反思中构成了当代认识论话语的主题和核心。从40年代开始,纳尔逊?古德曼、W.V.蒯因和M.怀特(Morton White)就对经验主义的“分析/综合区分”的教条进行了批判,汉森和库恩强调了概念框架间的不可通约性,塞拉斯则通过对“所与神话”的批判消解了知识的经验“基础”,进而阻断了知识的来源和生成路径。(主要文献有古德曼的“On Likeness of Mean-ing”,Problems and Projects.Indianapolis,IN:Bobbs-Merrill,1972;蒯因著,陈启伟等译:《从逻辑的观点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怀特的TheAnalytic and the Synthetic:An Untenable Dualism.Philosopher of Seience and Freedom,S.Hook,JohnDewey:New York:Dial Press,1950;塞拉斯的Empiric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Mind,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而劳伦斯?邦加(Laurence Bonjour)在其论文Can Empirical KnowledgeHave a Foundation?(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15,1978)中对知识的基础主义证明关系的反驳,普特南对知识论模式的形而上学根源――实在论的批判(希拉里?普特南著,童世骏等译:《理性、真理与历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则直接促成了这种基础主义知识论在斯蒂希(Stephen Stich)、丘奇兰德(PaulChurchland)和罗蒂那里的终结。但是,当代认识论者基于反思和改造旨趣所给出的各种替代理论,并没有解决上述“知识”难题。以哈曼(Gilbeft Harman)、雷谢尔(Nicholas Reseher)等为代表的融贯论,其主要文献有哈曼的Thought,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73;雷谢尔的Foundationalism,Coherentism andThe Idea of Cognitive Systematization,Journal of Philos-ophy,71(1974),以蒯因为代表的“自然化的认识论”及其新近形式“可靠主义”(Reliabilism),都因为“知识确定性的绝对要求”与“绝对证明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先天冲突,以及无法有效限制“融贯”标准的相对性和极端相对主义危险而陷入了困境。而以波洛克(John L.Pollock)和哈克为代表的“适度的基础主义”认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