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宰相吕颐浩和朱胜非的重要事迹述评.docVIP

南宋宰相吕颐浩和朱胜非的重要事迹述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宋宰相吕颐浩和朱胜非的重要事迹述评   摘要:朱胜非和吕颐浩均曾在南宋最艰难的建炎、绍兴年间两度为相,主持政务,使南宋政权度过了困境。朱胜非和吕颐浩主张抗金,以吕颐浩的态度更为鲜明。虽然二人为相期间都有凭私人感情好坏而进退官员的倾向,且都排斥抗战派李纲等令人指摘之处,但他们仍不失为宋人所承认的较好的宰相。   关键词:南宋宰相;吕颐浩;朱胜非;重要事迹   中图分类号:K827=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3―0001―07   吕颐浩、朱胜非,南宋初期曾任宰相,除刘云军先生的《吕颐浩年谱》,李华瑞先生的《朱胜非与南宋初期的和战》等,学术界对此二人关注不多,笔者拟在学习和参考刘、李二位先生大作基础上,对吕颐浩、朱胜非的重要活动加以评述。   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李纲在宋金决战前病死。前宰相张浚致悼诗说:“十相从明主,唯公望最隆。”(p.1755,附录三)到此为止,宋高宗先后任命十名宰相,他们是李纲、黄潜善、汪伯彦、朱胜非、吕颐浩、杜充、范宗尹、秦桧、赵鼎和张浚。就其政治表现而论,李纲为一极端,而黄潜善、汪伯彦、杜充和秦桧为另一极端。但十人无疑都是科举出身的文官,即如今人们常称道的士大夫。由此可见,欲将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或称士大夫政治,作为古代专制政治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是难以服人的。在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等级授职制和人治的条件下,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或称士大夫政治必然会出现各种情况,其中最坏者,则是如所谓“明主”宋高宗与黄潜善、汪伯彦和秦桧狼狈为奸,同恶相济。由于士大夫们的政治表现差别极大,若笼统称之为士大夫群体,只怕是不妥。   除了处于极端的五相之外,范宗尹的相业,主要是创议在与金交界地带设镇抚使,数年内即告废置。余下吕颐浩、朱胜非、赵鼎和张浚四人。赵鼎确在绍兴七年(1137年)再相后,做了三件决定今后政局的大事,一是惑于秦桧的献媚,留用他当执政,最终被秦桧取而代之;二是将行都自建康迁到临安;三是开始对金乞和。张浚因黄潜善举荐,出任殿中中侍御史,而弹劾李纲。前引其悼李纲诗,也多少反映了其追悔之意。朱胜非评论说:“[吕]颐浩练事而粗暴,张浚喜事而?浅。”(p.921,卷126)《朱子语类》卷一三一说“张魏公才极短,虽大义极分明,而全不晓事”,是入木三分的。但也决不能说张浚的“大义”就全然“分明”,如做黄潜善的帮凶,弹劾李纲,在符离之败后,张浚一度惊慌失措,“乞遣使议和,又乞致仕”。(p.465,甲集卷20《癸未甲中和战本末》)相形之下,吕颐浩和朱胜非却在南宋政权最困难的时期主政,使之度过了困境;而且他们主张抗金,尤以吕颐浩的态度更为鲜明。“除李纲外,在宋人承认的较好的中兴诸相中,哪一个也说不上比吕颐浩有多少高明之处”(p.60)。曾任参知政事的李邴则在绍兴五年(1135年)上奏称赞“吕颐浩气节高亮,忠勇慨然”(p.1248,卷137)。又如李纲给吕颐浩信,称赞他“秉心克一,经德不回。励忧国爱君之诚,精忠自许;膺出将入相之任,文武兼资”(p.1085,卷114《与吕相公别幅》)。这也不是客套的虚言,吕颐浩在军事上并非外行,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一、朱、吕两人在政治上的崭露头角和初相   朱胜非在北宋末到南宋建炎初,任权知南京应天府,到济州劝康王即位于本府,随即升任中书舍人、兼权学士院。李纲罢相是由朱胜非起草制词,制词甚至追述到北宋末期,“论人臣之大戒,罪莫重于擅朝;置辅相以仰成,责尤严于误国”。说李纲“同流俗以沽名”,“以喜怒自分其贤愚,至赏罚[失当]于功罪。出令允符于清议,屡抗执以封还;用[刑有]拂于群情,必力祈于亲札。[第]欲[市]恩于己,靡思[归]怨于君”,“设心谓何,专制如此”,“宜解钧衡之任,俾从祠观之游”。(p.825,卷113)份量很重的谴责,固然是皇帝的旨意,亦反映了朱胜非的政治倾向,及对李纲的排斥态度。朱胜非于翌年升尚书右丞和中书侍郎,成了执政级的高官。在他任执政期间,只是建议皇帝将行在迁至襄阳府(p.176,卷9建炎元年九月己酉),提出要矫治北宋末的“荫补多滥”,但亦未付诸实施。(p.11316,卷362《朱胜非传》)   吕颐浩在政治上的起家晚于朱胜非。建炎初,他任扬州知州,又自户部侍郎升尚书。   李纲罢相,加之宗泽逝世,使宋廷失去了主心骨。但宋高宗却将“女真日强,盗贼日炽,国本日蹙,威权日削”的形势(p.13366,卷455《马伸传》),当作自己在扬州行宫及时行乐的机遇,将国事一概诿诸黄潜善和汪伯彦。(p.874,卷119)黄潜善和汪伯彦除了想降金乞和,此外并无任何对策。相形之下,吕颐浩还是忧虑时政,他于建炎二年(1128年)十二月上“备御十策”,认为金军在明年“二、三月间,不寇淮甸,则秋冬之间,南牧必矣”。(p.12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