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科场的关节与人情.doc
清代科场的关节与人情
一、科场关节
北宋时京师开封流传着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是称赞包公断案的不徇私情,公正廉明。但在北宋的科举考试中,关节之风却已见端倪。据《宋史·刘师道传》,师道之弟刘几道想举进士,但廷试已糊名,陈尧咨为考官,教几道于试卷中密为记号。擢第后事情泄露,刘几道被黜落,并永远取消了参试资格,陈尧咨也受到降职处分。周密《齐东野语》卷八也记载,南宋“蜀中类试,相传主司多私意与士人相约为暗号,中朝亦或有之,而蜀以为常”。可见科场关节滥觞于两宋,到明清以后则愈演愈烈。
赵翼《陔馀丛考》卷二十九“关节”条说:“盖关节之云,谓竿牍请嘱,如过关之用符节耳。至后世举子所谓关节,则用字眼于卷中以为识别者。”在清代科场,关节又称作“条子”。薛福成《庸庵笔记》对“条子”有具体描述:“条子者,截纸为条,订明诗文某处所用之字,以为验记。凡与考官房官熟识者,皆可递呈,或辗转相托而递之。房考官入场,凡意所欲取者,凭条索之,百不失一。盖自条子兴,而糊名易书之法几穷矣!”薛福成还说,咸丰初年条子之风盛行,大庭广众中不以为讳,狡猾的考生往往得逞,朴讷的举子常常失利。有的举子本与考官是旧相识,因没有关节而被黜落,考官出闱后反责怪其不递条子。
清代的科场案频发,几乎都与条子相关。尤其是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和咸丰八年(1858年)戊午科的两次顺天乡试,前后相隔约两百年,但两案中的条子之风均极盛行。丁酉科的同考官中,李振邺、张我朴和蔡元曦等公开接受贿赂和条子,李振邺一人所通关节就有25人,入闱后一时难以遍觅,就用蓝笔抄上关节暗号,派自己的随身书童到各房去寻觅考卷,极其胆大妄为。戊午科的顺天乡试,正主考是大学士柏葰,副主考之一是左副都御史程庭桂,前者违规调换试卷,后者大肆收受条子。案发后朝廷派载垣、端华和陈孚恩负责审理,陈孚恩本与程庭桂相善,就向其探询曰:“外间哄传此科中条子甚多,有之乎?”程答曰:“条子之风不始于今日,何足为怪?今科若某某等皆因条子获售者也,某某等皆有条子而落第者也。吾辈衡文取士,文章之力仍居七八,条子不过辅助一二耳。”陈孚恩问道:“那么你也收受条子了?”程笑曰:“不下百余条。”说罢还将条子出示,陈以借观为由袖之而去,后乃按条传讯,遂将作弊者一网打尽。此案中,不但副主考程庭桂收受条子,就连负责审案的陈孚恩,其子也参与条子关节。咸丰帝下令查办,柏葰被杀,程庭桂充军,其余受严惩者甚多。薛福成说:“自戊午严办考官之后,遂无敢明目张胆显以条子相授受者。迄今三十余年,乡会两试规模尚称肃穆,则此举不为无功。”
欧阳兆雄《水窗春呓》卷上记载,在咸丰戊午科场案未发以前,京师关节之风甚炽,凡翰林科道部员中有考差可望分房者,亲友相率送条子,以圈识之,每一圈为百金,有多至三十圈者。亦有京官自送条子与公车者,得隽后如放外官,望纳年例(及第考生每年孝敬房考的礼金),相习成风,恬不为怪。考官收受条子之后,就装成小折,携带入闱,诸同考甚至到各房相互寻觅,找到对应的考卷即批荐给正副主考,所有房考要等条子中满后才会认真阅卷。即使那些素以衡文著称的帘官,所取中的高水平试卷也极少,因为其精力都全部贯注在条子上了。
欧阳兆雄还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道光庚子年(1840年),欧阳与同乡李君到北京会试,一日同去拜访某侍御,此人是李君的老师,也与欧阳熟识。侍御估计自己要入闱阅卷,就借看病为由把欧阳招入内室,嘱咐其将“也欤圣怀”四字嵌入头三篇的末尾和试帖诗的开头处,欧阳婉言谢绝,后将此关节告知李君,并声言本人已经却之。待会试揭晓,二人双双落榜,又同往某侍御处。侍御对李君叹息道,你的考卷幸亏落在谢方斋的房中,一觅即得,文章甚佳,只因诗中两字欠妥被主考摈落。一番话令二人茫然不解,到礼部一查落卷,李君才呜咽说:“这都是我自作自受,岂非天乎!”原来李君怀有私心,临考前找师母将关节改为三“盖”字,作头三篇的承题开头,师母又派书童入闱,嘱咐侍御专觅此卷,勿顾他人。谁知欧阳无意中也用了三“盖”字,先荐而后黜,而李君的考卷则永沉海底。欧阳事后对李君道:“若命里该中,何必关节?我并非鄙薄进士而不为,只是看破此关而已。”
关节作弊不仅是举子与考官之间的交易,有时买通誊录手,也能起到相当作用。誊录作弊明代即有(见焦竑《玉堂丛语》卷六),清代后期愈发严重。《冷庐杂识》卷八“誊录”条说:“浙人乡试,每以金贻誊录手之善书者,潜递关节,嘱其誊卷朱色鲜明,字画光整,易动阅者之目。亦有已获科名者,贪得厚利,冒应是役,甚至私携笔墨,点窜试文,中隽则可得重酬。此风始自绍兴人,沿及诸郡。道光丙午年(1846年)秋试,士子一万一千余人,其不购誊录者只三千余卷,仅得售三人。盖以字迹潦草,校文者以辨识为苦,辙摒弃不观也。”这固然是誊录人员的素质低劣所致,但考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