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生态美学的原生性及其美学形态.doc
论中国生态美学的原生性及其美学形态
摘要:中国生态美学建立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底色的水文化的根基之上,而与植根于盐文化的西方传统美学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一种植根于水文化而极富水的意蕴的生命活动论生态美学形态,并由此构成其独有的原生性特质。这种特质在中国独具特色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建筑与山水园林等山水艺术中得以具体体现,呈现出特有的生态智慧与美学魅力,这为中国美学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传统资源。我们不能割裂传统而一味地盲目追随西方话语,否则就会造成话语建构中的根性失落与根基错位,而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出发,加强本土理论资源与文化传统的深入开掘,使植根于中国水文化传统而富有原生性特质的生命活动论生态美学,在当前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中国生态美学;原生性;生命活动论生态美学;水文化;盐文化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1-0096-05
任何美学观念都是以一定的文化观念为根基的,并表现出某种特定的文化观念。那么,中国生态美学是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根基之上的呢?对于这一问题,不少论者总是试图并习惯于去寻找某种西方的理论根基,这也导致了许多研究满足于西方话语的简单挪用。正如曾繁仁先生所指出的,“我们在生态美学研究中基本上使用的是西方话语”,“这些话语在相当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存在诸多差异,甚至有些西方话语与我们的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难以兼容,就是俗话讲的有点‘水土不服’”①。中国生态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致力于中国话语的探索与建构,而这种中国话语的探索与建构,又必须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实的充分理解,并从根质与原性上作出准确判断和把握。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水文化底色与原色
如何从根质与原性上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理解与把握?笔者认为,不能离开一个重要的概念与范畴:水。
通观中华文脉与文化传承,水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并由此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水文化底色。诚如有学者所说:
盘古开天辟地,滋养他的是混沌之水。女娲补天造人,取舍首要是水。炎黄创衍稼穑,农耕命脉是水。尧舜无奈天灾,鲧禹功过系于水。《山经》依于水。《海经》基于水。《周易》变如水。《商书》记于水。《老子》效法水。《论语》乐山水。《孙子》学于水。《庄子》智若水。《孟子》乘于水。《荀子》积于水。许由洗于水。屈子溺于水。星相关注水。风水敬畏水。药石通于水。齐术善用水。道教尊崇水。禅宗化如水。②
西方文化的底色与原色是一种盐文化,这在《圣经》里得到充分体现。《圣经》强调“凡献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盐调和,在素祭上不可缺了你神立约的盐。一切的供物都要配盐而献”③,“凡以色列人所献给耶和华圣物中的举祭,我都赐给你和你的儿女,当作永得的分。这是给你和你的后裔,在耶和华面前作为永远的盐约”④。可见,盐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西方文化对水的意义的忽视。《圣经》说:“主耶和华对耶路撒冷如此说,你根本,你出世,是在迦南地……论到你出世的景况,在你初生的日子没有为你断脐带,也没有用水洗你,使你洁净,丝毫没有撒盐在你身上,也没有用布裹你。”⑤这里水的意义很明显是与“洗礼”的宗教含义相联系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水在西方文化中的意义显然没有盐重要,《圣经》就提到:“以利沙说,你们拿一个新瓶来,装盐给我。他们就拿来给他。他出到水源,将盐倒在水中,说,耶和华如此说,我治好了这水,从此必不再使人死,也不再使地土不生产。于是那水治好了,直到今日,正如以利沙所说的。”⑥“这水往东方流去,必下到亚拉巴,直到海。所发出来的水必流入盐海,使水得医治(译文作‘使水变甜’,不及原文作‘使水得医治’准确,该引依原文)。”⑦可以说,在西方文化的视域里,世上万物的存在固然离不开水,但水对世上万物的作用却有赖于盐的医治与激活。而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与水相比,盐具有更本原的意义,并赋予了西方文化的盐文化底色,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水文化底色形成分野。西方文化的盐文化底色认同的是上帝的恩赐,人与天地都是上帝的创造,人与天地并非是所属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是一种二分的关系,这种二分关系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强调“天人相分”的“原生性文化”,即科技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水文化底色与原色,视水为天地万物之本源,重视天人合一,形成的是一种“天人相和”的“原生性文化”,亦即以水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正如曾繁仁先生所指出的,西方的“原生性文化”是一种科技文化,西方生态文化的产生是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而且是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生态文化影响的结果,生态文化在西方具有后生性、外引性的特征⑧,我们在操持西方话语时,对此应该有充分的认识,而不是数典忘祖。
二、中国原生性的生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