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一种集体记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年的一种集体记忆.doc

年的一种集体记忆   小白马儿得得跑,转眼又是过年时。甚少写年,回忆,从模糊到细节遍布,岁月以键盘敲出的文字立体显现,顿感年里世事沉浮。   在老大不小的年纪当口说小时候,有点恍如隔世。我是上个世纪70年代生于黔东南一个山谷里的三线子弟,90年代中期搬来贵阳。记忆尽头的春节,其实蛮冷清的。当初父辈们从成都挪到贵州山区来落地生根,为祖国贡献青春,连带把我们这些子孙也贡献出来。每到过年,大部分人或拖家带口或只身一人火车加汽车地一路奔回老家,完了再大包小包、浩浩荡荡地回来。说起来他们应该算是最早的春运主流,老家多半在四川各地。也有集体回北方的,比如我们隔壁的那个厂,遍地普通话,吵架都轻言细语的,不像我们,开口就说,你这个瓜娃子。另外厂里还有些上海、湖南知青,建厂后陆续招进的学徒工,一般被叫做贵阳学工、黎平学工和遵义学工,他们单身时要回家过年,婚后不回娘家就去夫家。这两拨人基本上先耍完探亲假再接着耍春节假期,年还没开始呢,人就先跑了大半,原本几千号人扎着堆的柴米油盐上班上学上幼儿园,突然间就这么呼啦啦地空了半壁江山。   我老家也是四川的,但是老家已经没有老辈子了,这就意味着我们家是年年春节留守的那小部分之一。结果就是大好春节,我竟然找不到小伙伴一起玩耍。记得有一年我穿着好不容易盼来的暗红色碎花细灯芯绒罩衣,别着从姐姐文具盒里偷来的星星月亮小徽章,脚蹬娘托人从上海带的红皮鞋,在空旷的家属宿舍区东游西逛。那天太阳很大,我抬头望那些已经掉光叶子的法国梧桐,眼睛被刺得生痛。真是寂寞啊,我这一身漂亮新行头无人围观。   年的架构无外乎劳动、备年货、好吃的、新衣、压岁钱。关于家庭卫生劳动,年前基本上就是归拢旧物杂物,擦窗户扫地。扫地比平时隆重,要把塞满杂物和灰尘的床底下都清理出来。还有就是家家户户都要在共用水池排队洗床单被里子,大冬天的要晾很久,以至于整个筒子楼的外围似挂上了帷幔,色彩还比较统一。至于发压岁钱么,大家都穷,不兴互相发,除非关系好得不能再好,自然也不攀比。很多小孩那几张崭新的角票最多在枕头下压一晚,就得尽数上交,还被摸着头说帮你攒起来。写到这我要偷笑一下,话说现在我姑娘的压岁钱我也统统没收的,每次也摸她的头来着……   那时因留守的人少,厂里没活动,连电影都不放。留下来过年的人,备起年货来也稀稀拉拉得不成气候,没钱买,有钱也没地儿买。三线厂就相当于一个从上游到末梢都基本自主运转的小社会,生活供应有小卖部、粮店、菜店、煤场、食堂。什么都凭票统一供应,年货也是由车队派大卡车出去采购。水果蔬菜鸡鸭鱼肉,拉回来什么大家过年就吃什么。年夜饭里有乡愁,胃的顽固是乡愁里最浓的一部分,四川的棒棒菜和儿菜就是一例。厂里年年都派个卡车回四川,然后广播响:菜店有棒棒菜儿菜供应,请职工家属们排队按规定购买。“按规定”是个数字,会写在窗口的小黑板上,每户限购多少斤,别想混,大家都脸熟。棒棒菜炖酥肉是我家年夜饭的一道大菜,儿菜或清炒或进泡菜坛,都抚慰着爹娘和两个姐姐一年一积攒的川胃。我是不吃的,嫌儿菜苦,棒棒菜沾了酥肉的油嫌腻。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我是家里唯一没被饿过的娃,又天生挑食,鸡鸭鱼肉一概不爱,继而对年夜饭也没什么热望。   虽然对年夜饭不盼望,但人是天生的吃货,我对零食就有着搜山狗一样的精神和耗子留不得隔夜食的胃口。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区里,前半段是计划经济,家底又薄,糖果点心是稀罕物,就连食堂自制的饼干,长方形薄片、单面沾满白糖粒儿,也得用粮票买。那会儿家家户户的过年零食主打是炒货,全由各自的娘自力更生变出来。我家的传统是:铁锅盐巴炒完瓜子花生,再炒红苕干,油炸猫耳朵。红苕干咬起来嘎嘣嘎嘣脆咸里衬着甜,当然还会脑门心痛。年前全体人民晒红苕干是一景,用那种浅口的大大的圆簸箕铺满蒸熟后切条的红苕,一字排开架在筒子楼过道栏杆外的晾衣绳上,也有为了防止邻居小孩偷吃晒在各种高处。所谓猫耳朵,就是一块猪油白面块跟一块红糖面块叠起,搓成长条,切薄片,颜色层次形似猫耳。下热油锅炸酥脆,大漏勺一捞,摊凉后塑料袋装起来扎上口,跟瓜子花生红苕干一起放在我爹亲手打制的白铁皮桶里,盖上盖子以防回(潮)了。   后来,变市场经济,收入也逐年提高,各色零食粉墨登场。妈妈手的炒货中瓜子升级成了五香瓜子,仍流行大家集体自制。生瓜子放五香料纱布包煮好摊在各家视力范围内的水泥空地上晒干,照例要头痛被偷吃。据说从我家数过去第六家的男娃儿,曾经坐在我家的瓜子旁一把一把抓起剥,直到被拎回家打了一顿。糖果们明显妖娆起来,从计划年代透明玻璃纸的水果糖和纸包酥心糖,到市场经济后冠生园大白兔、成都国昌花生糖、红双喜酥心糖的过年糖果老三样;还有酸梅糖,椰子糖,喔喔奶糖,思考其,奶油脱,金币巧克力,酒心巧克力……茶盘里开始出现桃片糕、桃酥、米花糖这些糕点。   逐年浓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