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待嫁女子惶恐心态的妖魔化解读.doc
待嫁女子惶恐心态的妖魔化解读
摘要:《搜神后记》中士人女子嫁给蛇精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嫁入夫家的女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际关系时惶恐的心理。这种心理古代文学作品表现得不多,但《醒世姻缘传》中薛素姐出嫁前做的“换心”的噩梦和婚后变态的表现也反映出了古代女子同样的心理。如果古代女子进入的是有爱情基础的婚姻,就不会有这种心理。从这个角度看,自由的爱情的确比传统的无爱的婚姻对女子要有利。
关键词:待嫁女子;惶恐心态;搜神后记;蛇精;换心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和世情小说中都存在着一些灵异神秘的情节设计,有意思的是,如果仔细剖析,会发现这些产生年代相距甚远、表面的故事类型差距也甚大的情节设计背后居然隐藏着相似的隐秘心理,存在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志怪小说的重要作品《搜神后记》中有“女嫁蛇精”事,而清初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有素姐临嫁前被换心的情节。两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都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婚姻不能自主的待嫁女子出嫁前的惶恐心态,作者只不过是对这种客观心态用灵异情节进行了妖魔化解读。
《搜神后记》中记载了一个女子嫁给蛇精的故事,其中存在着似乎与当时社会婚姻制度不符的情节:
晋太元中,有士人嫁女于近村者,至时,夫家遣人来迎,女家好遣发,又令女乳母送之。既至,重门累阁,拟于王侯。廊柱下有灯火,一婢子严妆直守。后房帷帐甚美。至夜,女抱乳母涕泣,而口不得言。乳母密于帐中以手潜摸之,得一蛇,如数围柱,缠其女,从足至头。乳母惊走出外,柱下守灯婢子,悉是小蛇,灯火乃是蛇眼。
魏晋南北朝是阶层界限相当分明的时代。“侨姓士族从西晋便实行士族内部通婚制,但初期不太严格,个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仍起作用,与东晋时严格流品,以门第世系为唯一条件是大有区别的”;东晋南朝时期,士族更是享有特殊地位和待遇的阶层。由于享有法定的特权,士族仅凭出身就可以获得很多政治、经济上的优待,保证这种特权不被其他身份的人分享就成为士族维护自身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成为国家正式保存的资料,无论是国家选拔官吏还是士族之间、士族与皇族之间通婚,都要先查阅谱牒记载才行,甚至士族的婚姻是要受社会监督的,南朝时王源与满璋联姻,仅仅因为“璋之姓族,士庶莫辨”,王源就遭到沈约的弹劾,甚至沈约曾建议对王源“禁锢终身”。既然如此,士人嫁女必然要按照严格的程序查了谱牒才可以结亲,不至于与没有来历的精怪结为亲家,故事中的女孩子怎么会嫁给蛇精呢?
当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交通不便而社会动荡,有女孩子被骗娶的,如《搜神记》中就记载有这样的故事:
鄱阳西有望夫岗。昔县人陈明,与梅氏为婚,未成而妖魅诈迎妇去。明诣卜者,决云:“行西北五十里求之。”明如言,见一大穴,深邃无底。以绳悬入,遂得其妇。乃令妇先出,而明所将邻人秦文,遂不取明。其妇乃自誓执志,登此岗首而望其夫,因以名焉。
故事中梅氏就是被妖怪骗娶的。但是,《搜神后记》中的士人是“嫁女于近村”,隔得那么近,不存在交通不便或者信息不通的问题,精怪骗娶的机会比较小。
但是,如果把整个故事看成一个完全符合当时婚姻制度的故事,那么故事中带有神怪色彩的情节则具有另外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出嫁的女性进入夫家后的惶恐心情。
中国传统婚姻一直实行“从夫居”的形式。结婚后,男性依然生活在自己的家族里,交往的都是熟悉的人,婚前婚后人际关系改变不大;而女性结婚就意味着离开熟悉的一切,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全然陌生的人际关系。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其他人都互相熟悉,只有她是个完全的外人,就像故事中描绘的,做丈夫的是蛇,婢子也“悉是小蛇”,只有她不是。在这种环境里,甚至丈夫家中的婢女都比她熟悉情况。
如果女子在婚前就与自己的丈夫相识相恋,那么女子进入夫家后还可以得到丈夫的疼爱和支持,也可以通过丈夫的指点尽快地熟悉新的环境,不至于那么孤独和无助。可是中国传统的婚姻又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这个故事中,“士人嫁女于近村”,主语是女子的父亲,原本应该是婚姻主角的女子却只是被动地出嫁而已,她应该没有在婚前与丈夫交往、了解的机会。一下子进入一个完全不了解的环境,连与自己关系最近的丈夫其性格如何、喜欢不喜欢自己都不知道,新嫁娘这时诚惶诚恐的心情,傅玄在《苦相篇·豫章行》中形容为“跪拜无复数,婢妾如严宾”并不算太夸张,因为一旦这个新环境中的人不友好,女子遭到夫家人的厌弃,其生活状况就会变成“心乖甚水火,百恶集其身”,无异于落入蛇窟,没什么出头之日了——她甚至连请求娘家帮助都不太可能。从《孔雀东南飞》、《柳毅传》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从汉代直到唐代,女子是不可以自行回娘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