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主要虚词用法
虚词用法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本阶段,应该重点掌握
等文言虚词的作用。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初中阶段常考的文言虚词,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
(1)
(2)
(3)
(4)
【方法揭秘】
【文言虚词注意】
1.
2.
3.
4.
主要虚词用法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具答之。(《桃花源记》) 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又数刀毙之。(《狼》)
2. 用作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无意。标志。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何陋之有?(《陋室铭》)
(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马之千里者。(《马说》)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其
1.语气助词
“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②其如土石何?(表示祈使语气)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示希望,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2.代词
可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注: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如: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它们的)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他们的)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里)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
(三)以
1. 用作介词
1)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2)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又如:
①屠惧,投以骨;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
②能以径寸之木,为……;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
③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④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⑤以弱为强……;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2. 用作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表示后果,译为“以致于”。例:以伤先帝之明。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通假字,通“已”,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初中课本只此一例)
4.作动词用,译为“认为”。例:
1)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5.动词“比得上”可译为“如”。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四)于
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