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乌鳢的养殖技术
乌鳢俗称乌鱼、黑鱼、生鱼等,属鲈形目、鳢科、鳢属,是鳢属鱼类中个体最大、生长速度最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乌鳢肉质细嫩,爽滑少刺,营养价值很高,特别是每百克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9.8克,而脂肪的含量仅有1.4克,并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份。同时据医籍记载,乌鳢有去瘀活血、收肌生津、怯寒调养等药理作用,是病人康复和老幼体虚者的滋补佳品。
一、乌鳢的生物学特性
乌鳢头部尖而扁平,口大端位,体圆筒型略侧扁,全身有不规则的黑色花纹。乌鳢鳃裂大,鳃耙粗,鳃上有发达的辅助呼吸器官-鳃上器官,它是由第一鳃弓背面的鳃骨和舌颌骨各一部分扩展形成。鳃上器官及鳃上粘膜层上面有丰富的微细血管网分布,可以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当水中缺氧时,乌鳢便可将头伸出水面进行呼吸,因此乌鳢在水体中具备较强的耐低氧能力。
乌鳢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体长3厘米以下时,主要摄食桡足类、枝角类、摇蚊幼虫等。体长3-8厘米时,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小虾、小型鱼类。成鱼阶段可以摄食各种小型野杂鱼类、青蛙、虾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过驯化,乌鳢也可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但在饲料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自相残食。
乌鳢的生长速度较快,在人工养殖条件下,1冬龄鱼的体重可达250克,2冬龄鱼的体重可达500-1000克。乌鳢的生长与水温密切相关,生长适宜的水在16℃-30℃,20℃-25℃时,生长较快,25℃左右生长最快。水温下降生长逐渐减慢,水温降到15℃以下时,逐渐停止摄食生长,6℃以下转移到深水处活动,冬季水温过低时,埋于淤泥中越冬。
乌鳢的跳跃能力很强,在有流水刺激和降雨时,更易刺激跳跃而逃跑。在夏季多雨、食物不足时,乌鳢还可以能以蛇行移动的方式逃离池塘,因此在养殖生产中要充分做好防逃工作。
乌鳢的年龄一般在2龄体长30厘米左右开始性成熟。怀卵量约为每公斤雌鱼1万-2万粒。产卵期-7月,乌鳢产卵适宜的水温是22-27℃,水温高于30℃或低于18℃都很少产卵,产卵场一般在水底淤泥较多的水草茂盛处,产卵前雌雄亲鱼共同采集叶片水草等筑成椭圆形的产卵巢。产卵多在天气晴暖、环境安静的清晨或傍晚进行。产卵及体外受精后,在鱼巢上可见成串珠状的各自分离的金黄色卵子漂浮着,鱼巢下有成对雌雄鱼在看护。乌鳢这种保护后代的行为,从产卵后,一直到幼鱼独立生活(体长约10毫米)为止。乌鳢卵为具有较大油性的浮性卵。孵化后的仔鱼为黑色,借助油球的浮力悬于水面。
二、人工苗种培育
乌鳢孵化较易,但苗种培育则难些,乌鱼的孵化率高的可达到90%以上,,而鱼苗的成活率高的约达30-40%,鱼种成活率30-50%。乌鱼苗在卵黄囊消失后,从孵化池移入苗种池及时投喂适口的饲料,是人工培育苗种提高成活率的关键。
苗种培育池面积以0.2-0.4亩水深0.5-1.0米为宜。苗种培育池在鱼苗放养之前,要清塘消毒。然后每亩池塘投放200-250公斤绿肥(大草),或施1000公斤有机肥作基肥培育7天左右或施用生物肥水素,根据生物肥水素说明用量施用,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生长,鱼苗可下塘。
鱼苗放养密度在每亩5-10万尾,一般放6-7万尾为宜。鱼苗体长达0.8厘米左右卵黄囊消失后时以摄食轮虫、小型水蚤等浮游动物为主。若池中培育的饵料生物不足时应及时补充饵料,方法是:每十天左右施生物肥水素一次,生物肥水素具有肥效长、肥水快等特点。也可每亩施有机肥100公斤,此时鱼苗鳃上器已形成,常集群不时浮出水面,将吻端露出水面呼吸空气。鱼苗亦常摄取浮于水面的饵料,因而可以投喂含高蛋白的沫状配合饲料,放于水面上,作为补充饵料,每天投喂一次。放养当日每万尾鱼苗投喂1公斤配合饲料,随着食量的增加逐渐增加投喂量。此外,也可从专门培育枝角类的池内捞取水蚤进行投喂。鱼苗孵出约10天,全长为10毫米可食桡足类成体、小型甲壳类、切碎的丝蚯蚓和蝇蛆等。3周左右,鱼苗体色转为黑色,可直接投喂丝蚯蚓、蝇蛆等活饵料。
3周内鱼苗具高度集群的习性,投饵时游戈于群体中心外的体弱鱼苗,获食机会相对较少,造成健康鱼苗全长可达3.5-3.8厘米,体弱的仅为2.3-2.7厘米,甚至会造成特别体弱的鱼苗因无法获得必要的营养饵料而死亡,因此投喂饵料,要改进投饵方法,使鱼苗能均匀摄食。可采取一天多次投喂,或适当扩大投饵面。
当鱼体达4厘米以上时随着鱼苗个体的长大,池塘内载鱼量的提高,且由于鱼苗个体差异的存在,会出现相互残食,这将大大降低成活率。为此应及时、经常地捕捞过筛,按不同规格,分池培育,每亩放养密度以1万尾左右为宜。或直接放入家鱼、罗非鱼等成鱼池中搭养、再经过20天培育,全长可达6厘米,可以进行成鱼饲养。
在苗种培育期间,要勤观察鱼苗的活动情况,若出现苗种绕池游荡,表明饵料不足,应及时投喂。当池中天然饵料不足时,可以在水面上设置黑光灯引诱昆虫,供鱼苗食用,也可以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