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2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1-4.2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

③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蜜蜂若考虑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为雌少雄多型 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 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什么? 思考?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迁入率 死亡率 出生率 性别比例 年龄组成 迁出率 预测 影响 种群数量 种群密度 直接反映 决 定 决 定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 迁入率和迁出率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二)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最常见) 人类、社会性动物 农田等人工种群 草地中的蒲公英 1、(2007广东生物)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人老龄化阶段 B. 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人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C  2、(2007江苏生物) 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D 3、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图1) 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 图中的①② D 讨论: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分钟分裂繁殖一代 (1)请你计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 时间分钟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数量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2)根据上表,写出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的变化 能否将数学公式(N=2n)变为曲线图? 时间分钟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数量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优缺点? 直观, 但不够精确。 讨论: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500 1、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 概念模型 2、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 (1)函数 (2)曲线图 精确 更直观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 模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真核生物三维结构模型等 孟德尔遗传定律 种群增长模型等 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血糖调节的模型等 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细胞每20min分裂一次 资源空间无限多,细菌种群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Nn=2n N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1859年,24只野兔 6亿只以上的野兔 近100年后 实例1:澳大利亚野兔 实例一:1859年,一位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定居,他带来了24只野兔。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竟达到6亿只以上。漫山遍野的野兔与牛羊争食牧草,啃啮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后来,人们引入了黏液瘤病毒才使野兔的数量得到控制。 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常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时,人们将环颈雉引入到美国的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环颈雉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型曲线(右图)。 实例二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实例2 某海岛上环颈雉

文档评论(0)

整理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