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 骨吸收及骨形成均增加,主要见于:妇女绝 经后早期、甲旁亢、甲亢、类风湿性关节炎、 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 骨吸收增加或减少 骨形成降低,主要见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病理学分类 我国及我省老年人口概况 中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2006年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湖南省是第七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 至20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约为1.73亿 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约为1000万 衡阳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大约为100万人 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 据统计:2006年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男1534万,女5410万)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1390万人存在低骨量(男10043万,女11347万) 据推算:到2010年,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90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 我国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第一位:高血压26.2% 第二位:胃肠炎10.3% 第三位:骨质疏松症8.8% 第四位:风湿性关节炎8.6% 第五位:慢性阻塞性肺病7.5% 2003年国家卫生部发布的居民慢性疾病患病率 调查结果显示 木陈自然变朽,人老必然骨脆? 骨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患上骨质疏松症 峰值骨量的高低 骨量丢失的快慢 决定人一生中是否发生骨质疏松的两个关键因素 峰值骨量越低或出现越早 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越大 峰值骨量越高或出现越晚 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越小 峰值骨量与骨质疏松风险 种族:白种人和黄种人风险高于黑种人 性别:女性风险高于男性 年龄:风险呈增龄性改变 营养:钙、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易 发生骨质疏松 性激素水平: 早绝经、雌激素缺乏易患骨质疏松 体重及体型:体重过低、身体偏瘦易患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 脆性骨折家族史 生活方式:吸烟、过量饮酒、过量碳酸饮料、浓茶 缺乏体力活动 长期卧床 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 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 激素水平 细胞因素 营养因素 遗传因素 生活习惯 运动与制动 药物与疾病 峰值骨量 骨质疏松的病理生理学 雌激素——抑制骨吸收 降钙素——抑制骨吸收 甲状旁腺素——增加破骨细胞活性、促进骨 吸收同时促进成骨细胞活性 1.25(OH)2D3——促进肠钙吸收 雄激素——促进骨形成 甲状腺素——干扰1.25(OH)2D3的生成 皮质类固醇激素——抑制骨形成 生长激素 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激素 激素调控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白细胞介素1(IL-1) 白细胞介素6(IL-6) 肿瘤坏死因子(TNF) 白细胞抑制因子(M-CSF) 白细胞介素4(IL-4)……抑制骨吸收 前列腺素(PG)……低浓度:刺激骨形成 ……高浓度:刺激骨吸收 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细胞因子 促进骨吸收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软骨调节因子(chM-I) 转移生长因子(TGF) 一氧化氮(NO) 骨保护素(OPG)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调节骨、软骨代谢的因子 钙 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K 蛋白质、氨基酸 磷 氟 镁 硼 营养因素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 胶原基因多态性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 遗传因素 吸烟 女性吸烟者较非吸烟者更早进入绝经期 吸烟者比非吸烟者更瘦,因为雌激素主要在 脂肪中转化,脂肪少将进一步减少雌激素的 水平。 吸烟者可能使雌激素的代谢清除率增加 吸烟可能会直接抑制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作用。 生活习惯 过量饮酒 饮酒可能使皮质类固醇分泌增多,致使尿 钙排出增多 酒精中毒导致肝硬化,1.25(OH)2D3合成受 阻,肠Ca吸收减少 乙醇可抑制肠道对蛋白质的摄入,使雄激 素的分泌减少 生活习惯 过量咖啡 过量碳酸饮料 长期浓茶 生活习惯 可促进钙的排泄 (脱钙) 运动是一种应力刺激,骨组织重建是在应力刺激作用下进行的,经常受到较大应力,骨组织的应变超过重建阈值,因而骨量增加,所以运动可明显增加骨密度,提高骨强度 制动 长期卧床 骨折后固定肢体、太空失重 骨骼失去机械应力的刺激,成骨细胞活性被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失用性骨质疏松症。 运动和制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