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知识点理梳.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年级下册知识点理梳

有关长度单位的问题。 1.长度单位 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①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 ②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 2.教学长度单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加强探究活动,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厘米 (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学生理解直尺是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① 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② 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2(用厘米量) 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 认识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① 实际观察米尺 ② 量身高 ③ 量臂展 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 (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线段 认识线段 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征:直、有两个端点。 接下来,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 画线段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不进位加: 例1 (1)两位数加整十数,一年级下册已经学过,这儿的重点是通过口算引出笔算。 (2)从主题图中抽取出其中两个班,自然地引出计算问题。 (3)体现算法多样化:小女孩用口算解决问题。小精灵提出还可以用笔算。 (4)列竖式时,借助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使学生学会竖式中的对位。 (5)计算时,把分步演算的过程放在虚框里,展示整个动态的计算过程。 (6)最后通过讨论,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例2 (1)一般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3)问题“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就是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计算策略,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进位加: 例3 (2)教学时重点是要结合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位,以及十位如何相加。 (3)使学生体会在进位加法中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笔算加法法则的总结: 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自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 例1 (1)提出问题,两学生从统计表中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 (2)多种算法:口算(在这儿还不是统一要求),笔算,“还可以怎样算”提示学生发现更多的算法。 (3)列竖式时,借助形象数位表,与竖式相对应。因为不退位,学生观察直观图就可以理解。 退位减: 例2(一般的退位减) (1)借助小棒操作,用表格形式把小棒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与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对应起来,使学生获得退位计算的形象支持。 (2)重点是掌握如何退位,退位过程中十位数与个位数怎样变化。 (3)提出问题: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使学生认识到在进位加、退位减中从个位加减比较方便。 例3(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 (1)脱离形象支持,抽象程度更高。 (2)重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掌握个位要算几减几。 笔算减法的法则总结: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进行归纳。 问题解决: 例4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一样,都是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专门安排例题。 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由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 例1: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直接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例2:通过对话给出信息,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在教学连减时,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的思想。既可以用连续减去两个减数,也可以先计算一共运走多少个。 例3:通过上下车的实际情景引出计算问题。 加减法估算: 例4 (2)在进行估算时,其策略是可以多样化的。(例如,可以两步都用估算;也可一步用估算,一步

文档评论(0)

hagoul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