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笔千古不异.doc
用笔千古不异
很小的时候,一到过年,都要到邻居吕大爷家看他写对联。一看就是一小天,回家还是意犹未尽。喜欢不需要理由。要不是因为学了画画,我想练字学书法一定会很早。不过晚练有晚练的好处,这一恋真是相见恨晚,恋到誓把余生相许。想到历史上那么多大官,大文豪,大书法家无不对她一生爱恋,至死不渝。我也是暗暗的窃喜,有种“不俗”的感觉!
翻开古今书论,什么利剑长戈、千里阵云、龙跳天门……一些之乎者也,玄之又玄的高论,让人乍一看望而生畏,甚至是扑朔迷离。读多了,细细品来,这些也不外乎笔法、字法、墨法、章法这四大要素的单个或者综合的论述罢了,常时熏修必会有所体悟。
回想习练书法以来,结字、用墨和章法还有迹可循,唯独用笔,让我云里雾里的很长一段时间。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在《定武兰亭跋》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七百多年过去了,赵氏这段关于书法用笔与结字的论述提出了笔法是学书的关键。而千古不易的笔法到底是什么样的,又该如何获得呢?
有关笔法的论述自古就被视为秘笈。为了获得或秘藏笔法,钟繇有锤胸盗墓之举,书圣则要儿子“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由以上的情况得出的结论就是:不能参透那个千古不易的用笔方法,就不可能成为那些大书法家中的一员!我很相信这一点,看到过有些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字,并且非常用功,几十年过去了,直到现在他的线条还是软软的,而且人数还真的不少。也许用武术当中的一句话可以道明,那就是:“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先看古往今来不同书体的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千变万化的笔法,而并非千古不易。每一种书体的演进,都是以笔法的革命为前提的。隶书的侧锋取势和方笔的应用;章草、行书、今草、狂草的牵丝、映带、使转、抢锋、衄锋、挫锋等笔法的应用,说明这些都不是千古不易的用笔方法。
好吧,再看不同书家,由于性情、气质、学养、审美的不同,致使用笔方法有着不同的感悟和取舍,笔势、笔意上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自己独特的技巧,就是同一书体的书法家也都呈现着自己特有的风貌。看来还不是!
李煜的“?L、压、钩、揭、抵、拒、导、送”,崔子玉的“永字八法”侧、勒、弩、?、策、掠、啄、磔,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偏侧、挑拥、相让、补空、覆盖、贴零、粘合、捷速、满不要虚、意连、覆冒、垂曳、借换、增减、应副、撑拄、朝揖、救应、附丽、回抱、包裹、却好、小成大、小大成形、小大、大小、左小右大、左高右低、左短右长、褊,各自成形,相管领,应接。一个是执笔,一个是笔划,还有一个是结字。都不是!
到底用笔之法在哪里呀!寻的我好苦。看看“中锋用笔”,这可是中国书法用笔的根本法则。“中锋用笔”之所以成为用笔的根本法则,是因为它贯穿于中国书体演变史的全过程,秦篆纯以中锋用笔,而隶、行、草、楷也无不以中锋为正鹄。古人云:“作书贵用中锋”即为此意。 (据考,书史中无一书体、无一书家把中锋用笔排除在外)难道是“中锋用笔”!可那些软绵绵的线条很多也是中锋用笔呀!肯定还不是。
一日,读《书谱》读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真是如醉如痴,激动不已。想古人书法有如此之境界,用笔之法一定已入化境!
忽然记起“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四语,似有所悟!隐隐感到一种只有中国才有的力量。难道“千古不易”的笔法就是这种力在书法中的运用吗!我好比是走到了皮影戏的幕后,看到了一切美丽背后的--真相。
太极拳的修练,是一个“去僵化柔,化柔成刚”的过程。而且不论哪门哪派,站桩是获得功力的不二法门。尤其是内家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记载。而这就是被后来各家各派秘而不传的桩功。
桩功是干什么的?叫做桩法换劲。从而达到一种“整体如铸、身如铅灌、肌肉若一、毛发如戟之境界,始可言拳”。言拳干嘛,得力呀。得什么力,太极拳中有抽丝劲和缠丝劲之说,是不是和“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四语同出一辙!传统武术管这种力叫惰性力、整力、浑圆力等等,说白了就是要感觉到运动当中的阻力,阻力越大功力越深。寻求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的境界。而这种力的获得要靠古人那套理论和方法,经过长期磨练达到意气力合一,才算获得。然后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并且在磨练和实践的循环中不断提高…
想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草书大进,一定是对此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