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蜀道难》奇在何处.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蜀道难》奇在何处.doc

《蜀道难》奇在何处   《河岳英灵集》是唐代丹阳进士殷?[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完成编选的唐诗选本,其中收录李白诗作十三首,包括《蜀道难》。殷?[曰:“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数十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大致是说,李白最爱饮酒,性格不受拘束,隐居山林间数十年,所以他的文章,大都豪迈奔放。至于他的《蜀道难》等诗歌,可谓是奇之又奇,自屈原以来,很少有这种格调的。在这段评价中,殷?[盛赞《蜀道难》等篇“奇之又奇”,可是,何谓“奇之又奇”?以《蜀道难》为代表的诗篇究竟奇在何处?历来是见仁见智。笔者不揣鄙陋,也想就此浅谈拙见,以求教于大方。   “奇”有许多意思,诸如“奇特”、“奇妙”等。经典诗歌各有各的奇妙之处,而殷?[在强调李白文章大都豪迈奔放的基础之上指出《蜀道难》等篇奇之又奇,且自屈原以来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里的“奇”按照“奇特”理解也许更好。所以笔者以为,《蜀道难》奇在有所创新。而殷评说“奇之又奇”,可见该诗奇特之处不止一处,具体体现在对乐府诗体的改造、对诗歌主题的拓宽、对传统手法的继承以及对山水诗歌的发展四个方面。   一、对乐府诗体的改造   “蜀道难”系乐府古题,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备言铜梁、玉垒之阻”,歌咏蜀道之艰难与行旅之辛劳。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主要描写的也是蜀道的艰险,故属于乐府诗。   初唐以来,乐府歌行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以齐言为主,但李白却取法楚辞并推陈出新,创造了新的形式。他善于把各种句法混用,形成一种不同于魏晋的新型杂言体七古。虽然我们按照过去的诗体分类,依然将这首《蜀道难》归为七古,但实际上诗中七言这一基本句式仅有二十一句,而其余二十八句则是三言、四言、五言、九言乃至十一言混用,长短错综,尽显变化。他还大胆地运用散文句法,用了许多语助词、叹词,以造成纵横驰骋的气势。譬如《蜀道难》开头二句,“噫吁?剑?危乎高哉”,七字之中有五个语气词,尤其是三个充满强烈感情色彩的叹词连用,将诗人对蜀道险峻的惊奇感受凸显出来。清代词人贺裳在其《载酒园诗话又编》中赞道,起句七字,“如累棋架卵,谁敢并于一处?”除此之外,全诗的韵律也随着诗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故一篇之中,转韵五次。当然,这还不算是李白诗歌中的极致,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转韵多达十二次。   二、对诗歌主题的拓宽   在李白之前,也有不少人以“蜀道难”为题进行创作。例如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张文琮,其创作的《蜀道难》就是描写蜀道险、行路难:“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相较于乐府诗中的同题之作,李白的这首《蜀道难》虽然也是描写蜀道的艰险,但其重点却在对蜀道雄奇险峻的描绘渲染之上。在诗中,既有古蜀地与世隔绝的神秘,“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又有蜀先民开山辟道之神奇,“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既有蜀道的空旷萧森,“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又有蜀道的生机律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飞湍瀑流争喧?Y,?f崖转石万壑雷”。这些令前人望而却步的艰难险阻,在李白的眼中,反成了一种美,一种阳刚之美。面对这些奇险壮丽的景观,李白一再用惊叹的语气传达出心灵的震撼,所谓的“蜀道难”,在李白的笔下,实际上成了对蜀道奇险之观的赞叹。   李白之所以能够将蜀道视为审美对象,从而拓宽原有诗歌的主题,一方面与其不受拘束、爱奇务险的个性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蜀道只能望而生畏,难以逾越,更难以欣赏,这才有了古乐府《蜀道难》;到了盛唐时期,国力雄厚,人们征服自然险阻的能力增强,视野随之扩大,审美自然会有相应的变化与发展,不但可以观赏奇险的山川,而且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三、对传统手法的继承   明代文学家胡震亨在其《唐音癸签》(卷九)中这样评价李白的乐府诗:“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不读尽古人书,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迹。”从中也可以看出,李白的诗歌创作其奇特之源来自传统经典,在对传统的创造性继承中彰显自己的特色。这首《蜀道难》历来为人称道的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于回环往复中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就是对《诗经》中民歌抒情手法的创造性继承和运用。   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一共出现三次,犹如一条纽带,串联起整首诗篇;每一次出现,又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推向更高处,给人以波澜起伏之感。第一次出现是在诗歌开头,夹杂着诗人面对蜀道之危之高的各种感叹凭空而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