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父亲的三次建房.doc
父亲的三次建房
韦晓明,苗族,广西融水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青年文学》《民族文学》《红豆》《三月三》《人民日报》《广西日报》《柳州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及文学评论一百余万字。多篇作品获省级、国家级征文奖及报纸副刊好作品奖,散文随笔集《云中故乡来》获第五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
一
父亲这辈子建了三次房,他以此为他最大的功劳:“?悖?一个人一生莫讲建三次房,就是建一次也很了不得。这世上多少人一辈子住祖传的房子,谁统计过?”
但是,父亲言犹在耳,家乡老寨的人家便接二连三推倒了吊脚楼、泥砖房,到寨底下公路边、平坝上盖起了砖混结构小洋楼。
老了的父亲说,那还不是搭帮了政府!
二
老家这个寨子,离县城三十多里,虽不算远,但因贝江阻隔,交通很不便利。从县城到贝江边的公路,二十多年前就修好了,汽车却开不进寨子来。老寨的吊脚楼、泥砖房散布在一面坡上,赶圩回来,已经看见家门口了,却还得吭哧吭哧把单车连同赶圩买回来的杂货,下死劲扛到坡上的木楼去。
父亲第一次建房是在1954年。那年父亲19岁,是寨子里的青年突击队员。当年,寨里决定在寨子后头大山脚下修一座水库,青年突击队因此就有了一显身手的机会。他们龙腾虎跃,只一个多月就搬走了一米多高的小山包,等他们往下掘进时,速度却慢了下来。“那时劈山动土,全靠人挑马驮,几十号人马,一天也弄不走几方土。”驻寨工作队的汉族同志见掘出来的泥土黏性足,就说这些泥打砖盖房最好了,他们家乡打砖用的泥,没法跟这些比,挖掉不要,真可惜!
父亲怦然心动:山外边汉族同志那些高大房子的墙砖,用的竟是这种泥,那我们何不试试,也建些漂亮的房子出来?父亲是怎样游说寨顶十多户人家愿意在水库工地打泥砖,然后推倒吊脚楼,再盖高达两层半的砖木结构泥砖房,他不说,我也无从知道。我只知道,要想说服苗人不住楼下圈养鸡猪牛羊、一年四季塘火不灭的吊脚楼,别说当年,就是今天也不容易。吊脚楼是苗族的标志性建筑,如果连这个都不住了,那还算苗人吗?父亲说,驻寨工作队为他们制作了打泥砖的模子,帮他们盖砖坯遮雨棚,教他们拌泥浆打泥砖,还从自己的老家请来工匠,给父亲和其他十三户人家盖房子。两年后,水库碧波荡漾,雀影点点,苇絮翩翩,原来全是廊连瓦接高高低低一排排吊脚楼的山寨,只有寨底一带依旧木楼幢幢,寨顶靠近水库那一面,则成了清一色的泥砖大瓦房。
这次建房,父亲说他卖了四头牛,如果算上木料、人工等杂七杂八,那么比价于现在,也在10万元之数。父亲建的泥砖房,高两层半,有堂屋和两厢,共三开间,总宽12米,净深10米。一楼净高至少6米,屋顶那半层镶了楼板,就成了东西两侧两个阁楼。泥砖房屋顶盖青瓦,四面的墙、中间隔墙厚达26厘米,全部泥砖错位垒砌,楼面则由杉圆木和杉木板搭构,清爽齐整。这种房子,真正实现了冬暖夏凉。
这还不算,泥砖房更大的好处,是不用担心火烛。
吊脚楼廊连瓦接的年代,祝融频频光顾苗寨。寨火的偷袭总在冬季最冷的下半夜,寨底呼天抢地声一经传出,男女老少全给哀伤罩住。火从木楼火塘一角燃起,风助火势,只十几分钟,火舌就舔过整座木楼。那一个火光冲天,那一个摧枯拉朽,那一个悲惨哀伤,直叫人魂飞魄散!着火的吊脚楼救无可救,楼里的人能够平安逃出来,已算万幸。救火只能救相邻人家,将挨着火险处人家的瓦片、桁条通通捅下来,再将整个屋架子推倒。“这个时候没有道理可讲,必须这样做!”父亲说。这种时候,作为青年突击手的父亲,身影总是跳跃在抢险救灾最前线。
寨底吊脚楼差不多年年遭灾,而寨顶的泥砖房,仿佛神灵庇护,半个多世纪安然无事。
寨底人家开始冷落吊脚楼了,他们希望能建起泥砖房。他们四处找土,却发现寨子附近再无能够制砖之土,有人打水田的主意,想从田里取土制砖。这个动议,在全寨大会上无可置疑地遭到否决。父亲就给他们想办法,他想出的办法其实也是汉族地区的经验,搞土舂墙。土舂墙是在房屋四围的柱子和柱子间钉夹板做模,拿少量的田泥、稻草拌和山泥、石渣,然后倒进夹板模里夯实,等土墙干透后拆模往上再夯。夯土墙好办,一个人都能施工,这样建房,既省工又省料,若论质量和效果,那是一点也不输给泥砖房的。
很快,父亲就有了示范建土舂墙房的机会。
大哥的第二个小孩出世后,父亲终于同意了他分家的诉求。父亲将一畦菜地分给大哥建房。大哥住惯了泥砖房,当然不愿意再盖吊脚楼。父亲让大哥盖土舂墙房,大哥很乐意。土舂墙房得先竖屋架子,这屋架子用杉木构建。苗寨缺水少田,独不缺杉木,满山满岭看去,尽是郁郁葱葱的杉木林,树龄三四十年的,两个大人都合抱不过来。山寨吊脚楼的柱子,用的就是这种木头。
土舂墙屋架子和吊脚楼屋架子大致一样,先在平地上制作、组装好后,才整体竖立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