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美人读何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画中美人读何书?.doc

画中美人读何书?   人图最早由黄苗子先生在《紫禁城》撰文介绍(1983年第4期),将之定名为《雍正妃画像》。依据是其中多幅画内有“破尘居士”题字,又有“圆明主人”钤印,说明是雍正帝胤?G为亲王时的作品。1986年,朱家?孟壬?发现一条清代内务府档案,记录了雍正十年(1732)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拆下美人绢画十二张,据此认为组图不宜称作雍正妃??像,而应该称作《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或《深闺静晏图》(见《故宫退食录》)。2011年,杨新先生发表了《胤?G围屏美人图探秘》,揭示了在康熙末年诸王夺嫡的政治斗争背景下,雍亲王韬光养晦于圆明园,与画师一同进行书画创作的心态、手法及寓意。其中也提到乾隆时期编行的《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中,有关于十二幅图其中两幅的命名和题诗,其中之一就是这幅《美人展书图》。   图二局部图   在画面中,美人身后悬挂的画幅下方有署名米元章的题诗:“樱桃口小柳腰肢,斜倚春风半懒时。一种心情费消遣,缃编欲展又凝思。”而这并非北宋书画家米芾的图三局部图诗句,从内容到笔迹,都是胤?G的手笔。其文集卷二十六有《美人展书图》二首,其一为:“丹唇皓齿瘦腰肢,斜倚筠笼睡起时。毕竟痴情消不去,缃编欲展又凝思。”文集所收乃定稿诗文,与画中题诗文字不尽相同,但是仍可以看出诗思的一致性,尤其是作者对最后一句十分满意,没有再改动。而这句正是此画的命意所在:“欲展又凝思”,美人有所思绪,以至于读书的场景停顿了片刻,变成了持书而未读,看上去只像是“展书”了。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一部书,让画中美人凝思呢?巫鸿先生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当我最初开始研究这些绘画时,我很想知道她正在读的是什么书。”(见《陈规再造:清宫十二钗与红楼梦》)当1993年巫鸿先生在故宫博物院看过原画之后,得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结论,即画中人正在阅读的是《金缕词》,这首著名的情诗用来构建画中美人与缺席于画中的情郎(胤?G本人)之间的对话,而这场对话是实力悬殊的:画中美人的“汉装”对满清宫廷而言,象征着异类与他者,因此她的顺从和怀春有着对帝国权力臣服的政治隐喻。   但是巫鸿先生没有提及画中书页上另外两首诗,也没有解答画中人“读的是什么书”这个问题,而这恰好引起了笔者进一步解读这幅画作的兴趣。将杨新先生文章中的插图进行翻转处理,很容易看出书页上的三首诗:闻杜羔登第   长安此去无多地,郁郁葱葱佳气浮。良人得意正年少,今日醉眠何处楼。   青溪小姑歌   日暮风吹,落叶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   金缕词   劝君莫惜金缕词,劝君须惜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画中的三首诗,皆是古代女诗人的作品。第一首的作者是杜羔妻赵氏。这首诗写丈夫登第后的复杂情感,既为他取得功名后的春风得意感到高兴,又颇有一点“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意味。历来的男性读者对此诗的评价都很高,认为赵氏语气俏皮而没有怨愤之意,颇有妇德。第二首诗的作者是青溪小姑,相传她终身未嫁,这首诗是写暗恋中的痴情。第三首诗的作者历来被认为是杜秋娘,而《金缕词》也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劝人珍惜美好青春的诗。三首诗的语意对画面中这位女子心绪的传递起到了微妙的作用,让我们直接感受到她定格于画面的姿态背后的蕴意:为什么在前两首诗翻过之后,恰恰是《金缕词》引得她出神了?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前两首诗的作者,一为已婚之妇,一为未嫁之女,良人都不在身边。她们独守闺中,想象着对方会听到她们的倾诉,一个故作轻松地调侃,一个小心翼翼地试探。正是她们相似的命运,在第三首直抒胸臆的诗境中得到了触发: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如果无人来问,该是多么伤怀。也就是说,画中人“展书”背后的思绪是经过细致铺垫的,她游神书外不仅仅因为眼前读到的《金缕词》,还因为此前诗意中共有的心上人的“不在场”所引发的哀怨,不断在她心中累积,才终于使她与《金缕词》中的感叹和呼唤发生了共鸣。不妨设想一下,画中美人由“花开堪折直须折”引发了怀春之情,这样一个意境如果没有适宜的旁白注解,没有丝毫的层次渲染,而是直白地让观者看到,这是否符合宫廷画师或者胤?G本人创造美人读书的意象时所具有的想象和期待?   除了手中的那册书,在美人身旁的案几上还摆着一个锦函,函中有另外五册书。意即画作者呈现出的是一部完整的书,而不是几首诗。只有这样才符合“读书”或“展书”的设定,否则就会成为“读诗图”或者“诗思图”了。画中这部书共有六册,从展卷的这一页来看,三首都是女性作品,全书很可能是一部女性诗歌集。这部书是否真实存在?从学者对十二幅美人图的诸多分析来看,除了涉及书法的部分是假托米芾、董其昌落款而手迹与内容完全由胤?G创作之外,画中的每一处景物、每一个物件都是高度写实、符合当时时代的,所以应该有理由相信,这部书是康熙年间的真实存在。但很明显的一个问题是,画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