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理学总论1-4课件.ppt
消除相(代谢+排泄) 第三章 药动学(药物的体内过程) T1/2 吸收相 (吸收+分布)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从给药到引起药理效应,首先须通过体内的生物膜。 生物膜包括——细胞外表质膜,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 体膜、内质网膜、溶酶体膜)。 ? 由于生物膜是由液态的脂质构成,因此,脂溶性药物容易 通过,,水和其他不溶于脂质的小分子药物可通过细胞膜 上的孔道滤过。 (一)被动转运 特点: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不耗能。 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 1、简单扩散(脂溶扩散,simple diffusion或 lipid diffusion) 药物溶解于生物膜脂质双层扩散通过。(大多数药物按此 方式转运,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容易扩散)多数药物属弱有机酸或弱生物碱,在体液中可部分解离。形成离子型与非离子型,离子型带电荷,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离子型,脂溶性大,容易扩散。 影响因素 药物方面(分子大小、脂溶性、极性…); 转运环境方面(转运面积、血流、pH…); PH值的影响: pH 和 pKa 对药物转运影响分析——呈分子状态易转运。 弱酸:pH-pKa=log(A-/HA) 弱碱:pKa-pH=log(BH+/B) ——酸酸碱碱,呈分子状态多,易转运。 pKa为弱酸性或弱碱性药解离50%时的pH值。 结论: 弱酸性药在酸性环境中,离子型少,非离子型多,容易透过细胞膜。在碱性环境中,离子型多,非离子型少不易透过细胞膜。而弱碱性药则相反,在酸性环境中,离子型多,非离子型少,不易透过细胞膜。在碱性环境中,离子型少,非离子型多容易透过细胞膜。 2、 滤过(filtration或水溶扩散—aqueous diffusion):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顺浓度梯度扩散。分子量100,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如水、乙醇、尿素、乳酸等水溶性小分子药物,O2、CO2等气体分子可经滤过进行跨膜转运。但甘油较难通过,葡萄糖几乎不能通过。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也称载体转运— carrier transport) 一些不溶于脂质的药物,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如葡萄糖。特点:有饱和性,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二)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特点: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需载体、耗能有饱和性,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如儿茶酚胺重摄取,肾小管分泌青霉素。 二、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药物经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1、吸收的途径 SC或im经毛细血管壁吸收入血,[毛细血管壁间隙较大(600—1200nm)一般药物均可顺利通过,吸收快而完全] PO大部分药物在小肠吸收(原因:肠粘膜表面积大,肠壁附近pH近中性,蠕动快、血流量大,弱酸、弱碱性药均易吸收)PO经毛细血管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口服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时部分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呼吸道吸收: 小分子脂溶性、挥发性药物或气体(如乙醚、笑气、亚硝 酸异戊酯)可从肺泡上皮细胞迅速吸收。 皮肤吸收:少数脂溶性大的有机溶媒、有机磷酸酯等可经皮肤吸收。 各种给药途径吸收快慢顺序为:iv吸入imsc直肠与舌 下PO粘膜与皮肤 2、 影响吸收的因素 (很多因素可影响吸收,特别是PO时) 剂型的崩解、药物的溶解(吸收难易顺序如下) 水溶液油溶液混悬液、胶状液 胃内容物、胃排空速度、胃肠蠕动情况,给药部位血流情况均可影响。(如休克时,微循环差,吸收很差,应iv给药)。 三、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distribution) 定义:药物从用药部位吸收入血转运至各组织器官的过程称分布,受许多因素影响: 1、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型 由于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无活性(当游离型药物被代谢,结合型药物释放,处于平衡状态) 血管内药物 结合型药物 游离型药物 动态平衡 能竞争性将其他药物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置换下来的药物,可使前者的游离型增多,作用与毒性均增大。如:保泰松可置换双香豆素——抗凝作用增强,出血。磺胺类药可置换甲苯磺丁脲,使后者游离型增多 ,可诱发低血糖。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