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孜州情定康巴.doc
甘孜州情定康巴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处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的中间地带,境内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是四川民族类别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有“东方情人节”之称的彝族火把节、神秘奇特的毕摩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朵洛荷、彝族传统选美、彝族服饰、中国唯一的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以及泸沽湖摩梭风情、木里藏传佛教文化、德昌傈僳风情,构成了凉山绚丽多彩的多元民族文化。
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的口弦和毕摩音乐,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弦是一种世界性的乐器,也是原始时代乐器的遗存,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早在《礼记》中已有相关记载,说女娲“承伏羲制,始作笙簧”。口弦也是凉山彝族中流传最广泛的乐器,特别是在布拖。口弦可以编织成多声部的音乐,曲调丰富,变幻多姿。更特别的是,口弦音乐中有不少“会说话”的曲子,能准确模拟彝语的声调,成为人们倾吐心声,尤其是青年男女表达情话的浪漫手段,“心头要说的,嘴交给口弦说。”
口弦的制作也有较高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发音簧雕刻的精确度,是决定其音质、音色、音准的关键工序。包装口弦的套筒一般是竹制的,刻有精美的花纹,以彩线系于胸前,也是一件精美的饰物。
口弦是一种几乎被现代文明淹没的乐器和艺术,但在凉山,在布拖,它依然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伙伴,可随身携带,随处可弹,人人喜爱。
毕摩音乐主要分布于大凉山的美姑、昭觉、布拖等地及小凉山的峨边、马边等彝区,尤其是美姑县的毕摩音乐,以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出名。
毕摩文化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时期,毕摩最早是古代彝族社会的祭司和部落首领,具有崇高的威望与地位,其文化源远流长。毕摩音乐是一种远古音乐艺术,毕摩在仪式活动中以诵和唱的方式来叙述故事、讲述历史、探究万物起源、塑造(包括鬼怪神灵等在内的)人物形象,借此抒发思想情感、反映现实(历史)生活、表达志向和愿望。毕摩音乐的辞章大多是经过长期熔炼陶冶出来的韵文,文辞优美,叙述内容却遵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准则,通俗易懂,可铭记于心、咏之于口,同时,幻想大胆、构思神奇、情采飞扬,极具艺术感染力,且富有绚丽的民族特色。
毕摩音乐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古老艺术,也是一种原生宗教的传播手段,为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毕摩音乐完整保留了靠吟唱来实现传播的古老的歌诗传统,成为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其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彝族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军事、风俗礼制等文化,成为“藏彝走廊”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凉山彝族火把节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东方狂欢节”,是凉山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习俗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浓郁民族特色的盛大节日,历时三天三夜。凉山彝族聚居地区都有火把节,主要分布在布拖、普格、金阳、昭觉、宁南、会理、会东、德昌、西昌等县市的彝族村寨,集中展示了杀牲祭祀、火把祈年,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展美等博大深厚的彝族文化。
凉山地处川滇两省结合部、大香格里拉国际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地带,除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还有多彩的自然风光及重量级的人文景观。“神仙居住的地方”泸沽湖,“休闲度假天堂”邛海?泸山,“清凉世界”螺髻山,“香格里拉的最后家园”木里,“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邛海湿地群,举世闻名的航天城西昌,宗教胜地灵山寺,还有彝族坨坨肉、烤小猪、邛海醉虾、西昌烧烤等各类特色美食……吸引着八方来 客。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中国早期民族频繁迁徙的“民族走廊”的腹心带,也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和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各种文化在这里长期交织,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康巴文化。以“宇宙歌曲”《康定情歌》为标志的情歌文化、川藏“茶马互市”形成的锅庄文化等,都是康巴文化最亮丽、最耀眼的明珠。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州府康定,因一曲《康定情歌》而名扬海内外,被称为“情歌的故乡”。“康定溜溜调”是孕育《康定情歌》的母体,比《康定情歌》更具有活泼、自由的山歌韵味。作为康巴这片“歌舞海洋”中的一朵奇花,“溜溜调”流传的区域,也是康定多元文化最繁荣的地方。可惜的是,如今会唱“溜溜调”的人已寥寥无几。
巴塘弦子舞,和“康定溜溜调”一样都是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弦子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弦子舞是由弦子伴奏,集歌、舞、乐为一体的藏族歌舞艺术,属藏族三大舞种之一,流行于西藏东部及云南、四川、青海的藏族聚居区,其中四川的“巴塘弦子”最为有名。
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古时属白狼国地,巴塘弦子由白狼国的礼仪歌舞“白狼歌”发展而来,成为深受藏族人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已有千余年历史,曲目有几千首,是保存完好的藏族音乐的“活化石”。每逢佳节、集会,或是劳动之余,人们都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