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优秀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材.docVIP

高中优秀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材.doc

  1.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 一、常用意象 1、渔父诗词 2、月亮诗词 3、流水诗词 二、内容题材 4、送别诗 5、边塞诗 6、怀古诗 7、田园诗 8、咏物诗 三、体式发展 9、风骚诗 10、乐府诗 11、豪放词 12、婉约词 13、元曲 四、鉴赏方法 14、知人论世 15、缘景明情 16、因声求气 17、艺术手法 我乃天地一渔翁 ——古代诗歌中的渔翁形象 在中国人的心里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那就是“渔父“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且具有了某种文化内涵。这一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成为隐士的象征,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群体的仕隐观念。 一、渔父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父。最早确立“渔父”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应是屈原的《渔父》篇。文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父形象。纵观两文中的渔父,他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他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说到底,渔父形象已幻化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二、渔父意象包含的要素。 第一是“渔”。渔樵耕读,“渔“位于首。“渔”有捕鱼意,也暗含垂钓之风。最能体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西周初年的姜太公直钩钓于渭水之滨,结果把周文王这条大鱼钓了上来。《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可见,姜太公这个渔者,他钓的是另一意义上的“鱼”。号称“惟巢由乃可并驾”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的同窗,刘秀多次相请,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第二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可比。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由此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可见,水有这种美德,也正暗含着道家的追求。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一定是小舟。苏轼在《赤壁赋》中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是“钓”。儒家要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钓”就意味着要有耐心,要把握火候,等待时机。意味着隐者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而耐心等待,不急不躁这一境界也正是隐者所追求的。 三、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的三种类型 1、悟道参禅、禅渔合一的渔父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风是和风,雨是细雨,又有着箬笠、蓑衣遮风挡雨,这就点明了“不须归”的原因,进一步抒写出渔翁陶醉于山前白鹭、桃花流水美景乐而忘返,自然、闲适的心境。“不须归”三字是篇末点题之笔,也是明志之笔。相传张志和垂钓太湖时,常“不设饵,志不在鱼”,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山水也。表明了作者厌恶仕途、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志趣。这里写的是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隐逸心理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早在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相互交融形成的玄学大行其道,隐逸的追求也蔚然成风,亲近自然、逍遥山水成为士人的普遍选择。唐代佛学兴盛,中唐以后禅宗大行于世,渔父形象也因此带上了浓重的佛禅文化意味。在佛、释、道那里,渔父诗词除了传统的渔隐主题外,还充满了禅机智慧与宗教文化意蕴。在这一类渔父诗词中,禅与渔的契合,被发挥到了极致。文人们常常以临海垂钓、渡人济海来比喻普渡众生,以水喻红尘,以舟比济道工具,以“游鱼”比“游心”,以“鱼迷”比“心迷”。北宋始,在释道的词作中,僧人往往化身为渔父,禅渔合一。《渔父》、《渔歌子》、《渔家傲》等成了唱道词常用的词牌。 2、功成身退、率真唯美的渔父 好事近·摇首出红尘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这首词的开头“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写出作者的襟怀。“活计”两句,勾勒出一位渔父的形象。 词作中描写的渔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潇洒疏放,是徜徉山水的隐士。这里的渔父形象,实际就是作者晚年的写照。他长期住在嘉禾,过着远离俗世的生活,所谓“醒醉无时”、“披霜冲雪”,都是指安闲自得,自由自在。 对于士大夫而言,功成身退大约是最为理想的一种人生设计。中唐至宋代,渔父意象逐渐演变成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一种人生追求。中唐后的安史之乱、牛李党争到宋代的外族入侵、官场倾轧、封建政治的腐败、艰难漂泊的仕途使许多士人日益寒心,他们更多地把理想放在了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