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耗羡归公”看清朝财政体系及当代“税费改革”.pdf
《学术界》(双月刊)
总第124期,2007.3
ACADEMICS IN CHINA
No.3 May.2007
从“耗羡归公看清朝财政体系及当代“税费改革
O 张 研
(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北京 100872)
[摘 要]本文从分析“耗羡归公”入手,揭示了清代“双层统治格局”下,统治者构
筑财政体系的思维逻辑,给予“低俸禄”、“地方公费阙如”、“军费不足”等所谓“不完全
财政”以新的诠释。同时以史为鉴,对当代“税费改革”所反映的财权分配及体制问题
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耗羡归公;财政体系;税费改革
耗羡又名火耗、鼠雀耗。前者指熔铸赋银过程中的折耗;后者指运送漕粮过
程中的折耗。“耗羡”,成为清代地方官在正额赋税之外以补亏耗为名多征的附
加税。此附加税数量巨大,有“数倍于正额”。康熙六十年(1721),川陕总督年
羹尧于陕西首行“耗羡归公”,命“州县每两明加火耗二钱,将四分解布政司”,
“督抚各分银一万两并给督抚衙门笔帖式养廉及各项公费,其余皆布政使收
用”…。雍正元年(1723)、二年(1724),湖广总督杨宗仁、山西巡抚诺岷奏请耗
羡归公;山西布政使高成龄并奏请将山西耗羡归公之例推及全国各直省 。二
年七月,雍正帝正式在全国推行“耗羡归公”。
上述“耗羡归公”,人们耳熟能详,然往往将认识停留在雍正帝整顿吏治、反
腐倡廉的层面,很少以其为切入点,剖析作为清代政治经济发展基础的财政体
系,更不用说反观和认识当代表面上与历史惊人相似的“税费改革”等措施。而
这些,正是本文的关注点。
一 、 “不完全财政”及其“依据”
造成耗羡数量巨大、长期存在的原因,在于清代官俸微薄、地方公费无着、清
作者简介:张研,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学术界2007.3·学术探索
代军费开支存在缺IZl等。何平将其概括为“不完全财政” 3],认为清代国家经制
财政支出的范围和额度没有将上述经常性国用完全包括在内。
1.清代官俸之低“亘古未有”
清初不但沿袭明朝的低官俸制(明三公俸禄不如汉知府),且折色支给并不
按1石比1两的折银率,而是九品至正六品1石折0.3—0.33两;五品至正四品
1石折0.22两;三品至正一品1石折0.21两,这样使清初官俸较明代又降低了
数倍。后虽曾一度增加了修宅什物银、柴薪蔬菜烛炭银、心红纸张银等,但很快
又裁撤。《大清会典》卷二一“文职官之俸”条载 ]:
一 品(大学士、总督)岁支银一百八十两;二品(河道总督、巡抚、布政
使)一百五十两;三品(按察使、盐运使)一百三十两,四品(内阁侍读学士、
道员、知府)一百五两;五品(各部院员外郎、同知、直隶州知州)八十两;六
品(内阁侍读、知州、州同)六十两;七品(按察司经历、知县)四十五两;八品
(县丞、县学教谕、训导)四十两;正九品(县主簿)三十三两有奇;从九品(县
知事)、未入流三十一两有奇。
知县“每月支俸3两,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须银五六钱,一月俸不
足五六日之费” 5 。高品级官员收支悬殊更大,如雍正时总督鄂尔泰每年生活
开支约为6000两;巡抚许容每年生活开支约为5000两(另从老家补支405石粮
食),是官俸的33倍 。其他诸如幕友师爷、门房仆役,都需官员自己出钱聘
雇。前者为官必不可少,州县官至少聘两名,每名年薪100两左右,大员所聘更
多,薪酬也更高;后者为政必不可缺,各级衙门除少数衙役从公费支领“工食银”
外,大量胥吏无经费来源 ,需官员自行解决。小处如坐轿乘车,公家也不报
销,须官员自备。何刚德《春明梦录》记载,清末大臣坐4人肩舆,需备两班三班
替换,且前有引马,后有跟骡、大板车,一年所费至少800两;若坐车,前一马,后
二三马,一年所费须400两。何刚德任京官19年,为五品郎中,仅车马费就超出
官俸数倍。
2.清代地方公费长期虚悬
首先,清朝实行赋税的起运存留制度中,存留地方的钱粮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