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理学的传播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院:理学的传播器.doc

书院:理学的传播器   不能把两宋的书院只看作中国古代的私立学校,它的繁荣其实是理学传播的结果。   在11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从传统和复古中去探索世界观、时空观和人生观,而不是从佛教中。在这些学派里,朱熹的理学逐渐显露出来,先放下他的学说是否比其他学派高明不说,理学的大力传播也是它在南宋获得广泛影响的原因,而同期的书院在各地如雨后春笋。有人统计,南宋书院的数量是北宋的6倍,是从唐到北宋500年的3倍。这些书院大多是理学为了传播学说所建立的。在历史机遇和他们自身的努力之下,理学在南宋末年被确立为正统,从而开启了对中国长达千年的影响。   科举的刚需   书院在北宋的开端,很重要的一点是“应试教育”。北宋立国,一派新气象,太祖太宗两朝吸取唐和五代的教训,既要削弱武将的权力,又要避免门阀士族把持朝政,其中一个设计就是,“宰相需用读书人”,重视科举取士。宋代的科举考试,降低了报名的门槛,士农工商出身都可以参加,录取“一切以程文去留”,卷纸都是遮住名字、誊抄过的,考官无法辨别笔迹和考生,完全依靠才华排名。太祖时每年科举只有几十人中举,到了太宗时,扩充到几百人,而且设定了皇帝最后主考的殿试制度。为了向上流动也好,为了实现政治抱负也好,这些改革让更多的读书人参与到举国选拔人才的活动中来。   可是,与改革刺激的更广大层面人民的科举积极性相比,宋代初期的教育系统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宋代施行以禁军为中心的军制,中央政府要给庞大的职业军人发工资,财政压力很大,很难有多余的经费投入到学校建设和发展教育上。有人做过徽宗朝的统计,那是在王安石变法加大教育投入之后的数据,官学学生在16万到21万人,而每次参加科举的人数在40万左右,尚且满足不了科举取士的要求。   北宋的书院当然有教育民众、培养知识分子的目的,但时代机会是满足科举考试的刚需。即便从这个结果去往回推,位于现在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也是北宋的第一书院。主持过应天府书院的有宋代名臣晏殊、范仲淹,学生成绩是七榜中举56人,进士30人。《宋史》记载:“其中的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滕涉等皆践台阁。”而像胡瑷、孙复、石介,被称为“宋初三先生”,是理学的先驱。   应天府书院创办于后晋,在第二代主持者戚同文的经营下,逐渐出名。《玉壶清话》介绍戚同文:“宋都之真儒也。虽古之纯德者,殆亦罕得。其徒不远千里而至,教诲无倦。”他自幼聪颖好学,“读书累年不解带”,但五代十国时局动荡不安,他立志不做官,专心教育。因为他精通五经,学问渊博,这里逐渐成为一个文化教育中心,“请益之人,不远千里而至”。《宋史》记载的“儒厚长者”许骧,就是被经商的父亲送到戚同文门下学习,在太宗朝科举及第,与宋初名相吕蒙正齐名,为官至右拾遗、殿中丞。   戚同文去世之后,教学一度中断,1009年归为官方书院。两年之后,出身贫寒的范仲淹来到应天府书院读书。他在这里艰苦勤学了5年,考取了功名,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范仲淹与应天府书院的关系并未结束,10年之后,他为母守丧住在应天府,时任应天府留守的晏殊,仰慕范仲淹“为学精勤,属文典雅。略分吏局,亦著清声”,邀请他在应天府书院执教。后代历史学家经常把范仲淹主导“庆历改革”作为宋代各种改革的萌芽,之后的《岳阳楼记》简直成了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在主持应天府书院的一年里,他已经为复兴儒学和吸纳人才做了前奏。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写:“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复明,徂徕有石首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尊他。”   被理学尊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就是这时跟着范仲淹学习诗书,年仅26岁就中了进士,他后来讲授《易》《春秋》,“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的先河。“宋初三先生”的孙复,两次得到范仲淹的资助,还为他谋了一个教授《春秋》的职位。孙复后来被学术界最看重的就是《春秋》学。程颐在《回礼部取问状》:“孙殿丞复说《春秋》,初讲旬日间,来者莫知其数。堂上不容,然后谢之,立听户外者甚众。”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为官的张方平,13岁进入应天府书院读书,天资聪慧和才华给范仲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仁宗明道二年,范仲淹与宋绶、蔡齐、范讽共列名举荐张方平茂才异等,授校书郎,知昆山县,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张方平曾经自述:“尝蒙范荐更台阁之要,久依户牖之严。”庆历改革时,张方平是范仲淹的得力助手。   范仲淹主持应天府书院非常勤勉尽心,《范文正公年谱》上写:“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其后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他自己也在这时期完成了政治代表作《上执政书》,是后来“庆历改革”的蓝本。   儒学的复兴   宋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