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孙光荣教授对《中藏经》“从顺其宜”治疗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论孙光荣教授对《中藏经》“从顺其宜”治疗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疑为华佗弟子将华佗所授理法方药集腋成裘、自珍自用之作,实为课徒用书。其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难经》,而以形证脉气决生死,以脏腑辨证为中心独树一帜,可谓自《内经》、《难经》以降,理法方药俱备之完整医经,学术思想独到、阐释医理简明、切合临床实用之医家宝典[1]。
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中医药文献学家孙光荣教授,上世纪 80 年代初参与了卫生部中医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前身)组织开展的首批十一部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在其导师李聪甫的直接指导下承担并完成了《中藏经》的整理研究课题。孙光荣教授以其严谨求真的学风与精诚务实的医风,刻苦钻研《中藏经》的学术经验,并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就孙老对《中藏经》“从顺其宜”治疗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介绍如下。
1 《中藏经》“从顺其宜”治疗思想概述
中医之治法千变万化,但其总则不外《内经》所言正治、反治,扶正祛邪,补偏救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中藏经》所论治法,既遵从《内经》之旨,又有所创造发挥:调平阴阳、水火相济。《中藏经·水法有六论第十五》曰:“病起于六腑者,阳之系也”;《中藏经·火法有五论第十六》曰:“病起于五脏者,皆阴之属也”。由此可见,《中藏经》之诊法固以脏腑辨证为准绳,《中藏经》之治法亦以脏腑阴阳为依归。然则,如何救治脏腑诸病证?《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提出治疗总则:“阴阳相应,方乃和平。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确立“调平阴阳、水火相济”之大法。而“水法”、“火法”之主导思想为何?《中藏经·水法有六论第十五》曰:“病者之乐慎勿违背,亦不可强抑之也。如此从顺,则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无不愈矣。”《中藏经·火法有六论第十六》亦曰:“温热汤火,亦在其宜,慎勿强之。如是则万全万当。”《中藏经·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归结之曰:“大凡治疗,要合其宜。”故《中藏经》之治疗思想是“从顺其宜”。根据“从顺其宜”之治疗思想而确立“调平阴阳、水火相济”之大法。此乃因“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故《中藏经》以“水法”、“火法”统万法,并明确指出:
“水火之法,真阴阳也。治救之道,当详明矣。”
2 孙光荣教授对“从顺其宜”治疗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1 主以“精当合宜”之组方用药要诀,创造以“三联药组”按君臣佐使配伍并提升中药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功效的独特组方方法。明确治疗大法之后,即可组方用药。然而,组方用药之关键,既要讲究君臣佐使,又要讲究药物之相须、相使、相畏、相杀,还要讲究用药剂量之相宜、相当,更要讲究治疗手段与给药途径。凡此,历代医家临证经验可资借鉴者众矣!而惟有组方用药之大要在于明了治疗之宜忌,往往易于忽略。《中藏经·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则辞确言明:“有宜汤者,有宜丸者,有宜散者,有宜下者,有宜吐者,有宜汗者,有宜灸者,有宜针者,有宜补者,有宜按摩者,有宜导引者,有宜蒸熨者,有宜暖洗者,有宜悦愉者,有宜和缓者,有宜水者,有宜火者。种种治法,岂能一也!”同时以脉证为据列举了宜治(各种剂型与方法适宜之病证)13 种,失治(当治而不治所导致之病变)10 种,误治(不当之治而治所导致之病变)11 种,勿治(各种病证不可采取之治疗方法)11 种。全面系统,正反详明。正所谓“大凡治疗,要合其宜”,治疗手段与给药途径要求准确合适,组方用药亦必须精当合宜。上世纪 80 年代,孙老对古今杂糅、鱼目混珠之《中藏经·卷下·疗诸病药方六十八道》,以赵孟頫手写本(60方)为底本、日本奈须恒德校本(98 方)为参校本,进行为期三年之考订,获得如下结果。
其一,华佗处剂(组方用药)之主要特点有三:①用药极简,且多采自民间方药(验方或草药);②主治单一,针对性极强(因当时尚处于“识症投药”阶段);③某些方药及其炮制方法难免带有“方士气”。
其二,拟定《中藏经》附方考订标准,并据此甄别,从 158 方中获方 60 道。
其三,重订后,根据功效主治分为 8 类。其中,一味药者 14 方、二味药者 18 方、三味药者 15 方、四味药者 10 方、五味药者 2 方、六味药者 1 方。
其四,凡复方者,其中必有一味药为针对主症、符合治法之主药,而其余之药,则为配合主药发挥相须、或相使、或相畏、或相杀作用之辅佐药,故华佗处剂可谓“心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组方严谨,药简效宏,给后世启迪殊深。
在《中藏经》“从顺其宜”之治疗思想指导下,孙老临床组方用药始终把握“精当合宜”之要诀。同时受华佗处剂特点与方法的启发,孙老经过长期实践,创造了以“三联药组”按君臣佐使配伍并提升中药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功效的独特组方方法。现以经方生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