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微型城市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胡同里的微型城市化.doc

胡同里的微型城市化   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大奖中,普遍认为普利兹克奖是关注建筑前沿的,而源于伊斯兰世界的阿卡汗奖是偏重人文关怀的。但是,谁能说人文关怀不是建筑前沿呢?――这也是对新一届阿卡汗奖得主张轲的胡同改造实践的最好注解。   茶儿胡同8号院,王大爷正在院里忙活着什么。他身上的藏蓝色卡其布上衣还齐整,头发却很长时间没打理,一绺一绺地垂在谢了顶的脑袋周边,有些实在太长了,就干脆在头顶绕一个圈,颇有些仙风道骨的意思。 “微杂院”中央是一棵几百年的老国槐,繁茂的枝叶护荫着整个院落   “我不搬走,东西太多,麻烦。”他说着话,从屋里拿出来几个塑料袋,把里面的零碎物件一个一个拿出来,在院子平台上摊开,重新分类,再心满意足地系上口。这是他的日常生活,也在无形中宣示着对这块地盘的所有权。他从小住在附近胡同,后来为了上班方便,和这院的一户人家换了房,搬过来已经30多年了。   王大爷是前院唯一的住户了。他的屋子朝南,占了正房三分之一的面积。院子里还有一间几十年前的加建,当作厨房和杂物间。属于他的这几间,一直顽强地保留着原貌,他不让动,因为只要墙的厚度改变一点,面积就可能差一平方米,损失就得几十万元。其余搬走的几户空出来的房子,被张轲重新改造了。有意思的是,外人很难一下子分清哪间是旧的,哪间是新的,因为院子的格局没变,外表看仍然是斑斑驳驳的灰砖,甚至大杂院里各家各户加建的厨房也都没拆。   “原来这里是座庙,所以比别的院子大,解放后住了十几户呢。”王大爷说。果然,门楣上还保留着“重修灵鹫寺”字样,咸丰年间重修的,据说原建于明朝。王大爷住的正房,原来是庙的正殿,房瓦和木架经过整修后,显出巍峨的气度。院里还放着一个圆柱形石墩,是原来观音像的底座。“‘文革’时‘破四旧’,观音像被砸了,就剩这个观音座了。”王大爷告诉我,它有镇宅作用,不能挪出这个院子。   占据院子中央的是一棵老国槐,高度早已超越了屋顶,枝叶繁茂,四向伸展,护荫着整个院落。这棵树是小院历史最长久的见证者。老人们说,庙还没建的时候,树就在了,如今是大栅栏地区五棵一级古木之一。即便在人口急剧增长的年代,十几户人家在院中间加建厨房,这棵树的地位也没有丝毫动摇。改造前,粗壮的树干被几家人的厨房包围着,它们在不同高度的枝丫下方,高高低低地错落排布。   2012年张轲受西城区政府邀请,在大栅栏区域选一个院子进行改造的时候,也是因为这棵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我进去的时候,一多半的人都搬走了,院子里污水横流。但是那棵老槐树太漂亮了,我觉得简直就是中国传统家庭的一个象征。”在张轲眼里,这棵树为院子增添了不少灵气,而且还带来一种文化隐喻――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不约而同地将“槐树”与知识、学习联系在一起。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曾说“第一所学校始于一棵大树下”,孔子更是在槐树下授课讲道。原来绕树而建的几间小厨房,错落堆积地像是几级台阶,张轲索性就改建成一个锯齿状的不规则空间,外墙也是台阶,可以上到一个平台,高度在屋顶之上,树冠之下,周围是起伏的灰色屋顶。平台上用粉笔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格子,显然已经被胡同里的孩子们占领。   就像“微杂院”这个名字所传达的,张轲介入改造的方式很微妙。他认为,之前的改造,不管是保护还是开发,第一件事都是把加建部分先删除,而“微杂院”是先把它们保留,然后有一些修复,有一些改建。在他看来,它们正是同院居民互相博弈和妥协的产物,最终的结果是在不大的边界范围内,构成了微尺度的街巷空间和丰富的社交网络。材料上也尽量不着痕迹,选用了北京本地回收的旧砖和一种“墨汁混凝土”。这种混凝土是张轲发明的,顾名思义就是在混凝土里加入墨汁,让颜色更灰暗,再采用和砖同样宽度的模具,在视觉上就和灰砖非常接近,带来一种新旧融合的效果。   因为不远处就有一所炭儿胡同小学,张轲将改造后的“微杂院”定位为一个儿童活动空间。旧的空间和肌理没有显著改变,但是每一个空间里的功能变了:绕树的几个加建厨房被改造成了一个小型艺术展厅;南房剩余空间被设计为一个舞蹈教室;东厢房的坡屋顶下安插了一个儿童图书室,开了全景窗,加宽的窗台模仿了台阶的形式,可以当作阅读时的座椅和书桌,也可以爬坐到窗台上看外面的院子。   住在斜对面茶儿胡同9号院的海大爷拿着一串钥匙走进来,他是“微杂院”的兼职管理员。他更关心胡同里的生活需求,听说张轲之后还想搬进院子一个集成卫生间、厨房、洗衣机等的功能模块,有些不同意见。“关键是厨房弄利落了,卫生间倒是无所谓。现在住胡同里,用不了两分钟就能走到公共厕所,挺好。要在院里搞,一个院子总有好几户,厕所不可能一户弄一个。只有一个的话,将来卫生谁搞?就会制造矛盾。”当然茶儿胡同改造已经带来不少变化。“胡同里过去都没人扫,把垃圾‘噗’地往门口一扔,就不管了。现在打扫干净了,有了垃圾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