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数学意境.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74 《科学文化评论》 第 5卷 第 1期 (2008):74—77 科学与人文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数学意境 张奠宙 东方的中国,有着辉煌的古代传统数学。不过,现在学校里的数学课程,则以古 希腊数学为主线。国际调查表明,在一次国际数学测试中,中国大陆13岁学生的正 确率位居 21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位。中国孩子学习西方数学成绩优良,难道西方 数学中有中国文化的因素?料想是不会有的。不过,说西方数学和中国文学在某些 意境上相通,那就很有可能。无论数学和文学,毕竟都是人类思想的产物。 数学和文学之间,曾有过一些可供谈助的材料。例如: 一 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七八座,八九十支花。 把十个数字嵌进诗里,读来琅琅上 VI。郑板桥也有咏雪诗: 一 片二 片三四片 ,五 片六片七八 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诗句抒发了诗人对漫天雪舞的感受。不过,以上两诗中尽管嵌入了数字,却实在和 数学没有什么关系。 数学和诗词的联系,在于意境。大家熟知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出自(庄子 的这段话 ,文学味道还不足。数学名家徐利治先生 在课堂上讲极限的时候 ,总要引用李白的 (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句,让大家体会一个变量趋向于0的动态意境,煞是传神。 极限是无限过程。中国文学里描写无限的诗句很多。老子 (道德经 第四十二 章首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本是对宇宙起源的一种探索和 认识。不过 ,从数学观点看来 ,很象 自然数 的皮亚诺公理 ,即从 “道”出发 ,用 “后 作者简介:张奠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授。 张奠宙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数学意境 75 继”的步骤把自然数一个一个地创造出来,而且构成 “万物”——一个无限的系统。 不过,最接近数学无限意境的也许是杜甫的 登高 ,其中有 “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仔细琢磨,似乎 “无边”和 “不尽”说的是 “实无限”,而 “萧萧下”与 “滚滚来”,则描述了动态的 “潜无限”。诗人当初未见得有这种数学 思维,但就意境来说,相当接近,令今天的学子可以直觉地有所感受。 更有意思的是用诗句描述 “无穷大”和 “无界变量”的意境,贵州六盘水师专 的杨光强先生告诉我,他在课堂上引用用宋朝叶绍翁的名句: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 时,学生每每会意而笑。实际上,所谓无界变量,是说无论你设置怎样大的正数M, 变量总要超出你的范围,即有一个变量的绝对值会超过M。于是,M可以比喻成无 论怎样大的园子,变量相当于红杏,结果是总有一支红杏越出园子的范围。诗的比 喻如此恰切,生动的意境联系到枯燥的数学内容,竞无牵强之处。 空间和时间都是无限的。近Et与友人谈几何,不禁联想到初唐诗人陈子昂的 名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 一 般的语文教材解释说: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 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 映照,分外动人。然而,从数学上看来,这是一首阐发时间和空间感知的佳句。前两 句表示时间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 (一维空间)。陈老先生以自己为原点,前不见古 人指时间可以延伸到负无穷大,后不见来者则意味着未来的时间是正无穷大。后两 句则描写三维的现实空间:天是平面,地是平面,悠悠地张成三维的立体几何环 境。全诗将时间和空间放在一起思考,感到自然之伟大,产生了敬畏之心,以至怆 然涕下。这样的意境 ,是数学家和文学家可以彼此相通的。进一步我们或许可以发 问:爱因斯坦的四维时空学说,也能和 此诗的意境相衔接吗? 中国的诗词中,对仗是一个重要的 内容。 数学中的对称和诗词中的对仗,乍 看上去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它 们在理念上具有鲜明的共性 :即在变化 蝴蝶的两边是彼此对称的 76 《科学文化评论》 第 5卷 第 1期 f2008 中保持着不变性质。 数学中说两个图形是轴对称的,是指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 (称为对称 轴)折叠过去,能够和另一个图形能够重合。这就是说,一个图形 “变换”到对称轴 另外一边,但是图形的形状没有变。如图,蝴蝶的两边是彼此对称的: 几何学中这种 “变中不变”的思想,在对仗中也反映出来了。就拿我们非常熟 悉的两句诗来说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山居秋暝 ) 来说,诗的上句 “变换”到下旬,内容从描写月亮到描写泉水,确实有了变化。但 是,这一变化中有许多是不变的: “明”—— “清”(都是形容词) “月”—— “泉”(都是自然景物,名词)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