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现象的社会学解读.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肉搜索”现象的社会学解读.pdf

2009年 9月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Sept.2009 第 3期 Jonrnal of Southwest Guizhou Teachers’ Colege for Nationalities No-3 “人肉搜索’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张小勇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摘 要:从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网络“人 肉搜索”现象的生成机制,并在此基 础上提出,既要看到“人肉搜索”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意志的表达,同时又要重视对其进行科学引导,抑 制其“网络暴力”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网络;人肉搜索;社会学 文章编号:1 009--0673(2009)O 2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现象,一般是指将 Google、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与人工搜索相结合, 通过充分动员广大网民力量,集中网民注意力,在网络上搜索某个人、某件事的信息和资料,确定被搜索 对象的真实身份并将其暴露于互联网世界之中的一种超强的搜索手段。当前,这种虚拟社区的“人肉搜 索”将互联网搅得风生水起,催生了从“卖身救母”、“网络虐猫”、“流氓外教”的“网络追杀令”,到近日的 北京女白领跳楼自杀引发的“人肉搜索第一案”等数起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 围绕“人肉搜索”的一种强音认为,“人肉搜索”是在借“网络正义”的旗号从事“网络暴力”之实;少数 人——更多的是草根派,他们的另一种声音是,“人肉搜索”充分发挥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德纠错”功 能。“人肉搜索”这一现象的形成究竟有怎样的社会背景,我们应如何看待兴起于网络的这一现象?这是 本文所要重点关注的。 一 、互联网:“人肉搜索”的温床 作为现代信息科技产物的互联网,它以信息共享为出发点,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地域和时间的间隔, 为人类拓展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交往空间,特别是它所具有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 由发布信息、表达意见、相互交流,适应了网络“人肉搜索”的“大兵团作战”的需要,并成为它赖以产生和 流行的温床。 1.信息的广容性 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它们多受地域或时间段的影响,而且传播的信息也受到较严格的控制, 致使同类信息很难对数量巨大的受众造成相当程度的感官冲击;互联网的信息不仅容量惊人,并且它可 以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用户可以借助网络搜索引擎很方便地将自己感兴趣的所有信息聚集起来。 互联网的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可持续性、开放性及同类信息的超链接性,迎合了“人肉搜索”的行为特征, 为广大网民的广泛参与带来了极大便利,使这种搜索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使其更具“人肉”的味道。 收稿日期:2009—03一l6 作者简介:张小勇(1978一 ),男,湖南永州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科学研 究。 - 20 · 2009拄 张小勇 “人肉搜索”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第 3期 2.传播方式的互动性 尽管现代某些传统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双向互动交流方式,但目前真正称得上互动媒介的 非互联网莫属。互联网用户不仅是网络信息的消费者,还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与“人肉搜索”的“人 找人、人问人、人挖人、人查人”的互动查询方式相契合,使“人肉搜索”的路线图得以生成:经提问启动 “人肉搜索”——网民参与网络搜索互动确定被搜索对象的身份并在网上公布——网民对被搜索对象进 行评论、谴责,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骚扰、谩骂、恐吓、人身攻击。 二、群体心理:“人肉搜索”的内驱力 人们偶然聚集在一起并不会形成一个群体,但当聚集在一起的人受某种心理机制——集体精神统 一 率——支配的时候,便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 】在网络上关注同一事件的网民,经过热烈讨论将会形成 一 个心理群体。同时,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个人,在暗示、感染、模仿等无意识的心理机制下,其情感、思想 和行为会转向同一个方向。 1.群体极化效应 群体极化会导致群体中原已存在的某种倾向性得到明显加强。再加上极化中“冒险转移”因素的影 响,网民的冒险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得到暗示和鼓励,网络中的某种观点会趋向高度一致。经过热烈讨论 形成的“人肉搜索”的某个心理群体的意志会对个人意志起到支配作用,网民的责任意识也会逐渐消解; 由于受被孤立和边缘化的担忧,网民的“英雄气概”被大大激发,他们倾向于对网络讨论的某一事件发表 较为独到且激进的言论,以求产生轰动效应和提升自己在网络社区的地位。但群体意见的简单、粗暴以 及网民责任意识的丧失,也会导致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伦理的另一种破坏——演变成“道德暴政”。 2.感染与从众 一 些日常生活中与广大网民息息相关、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的帖子或视频经由网民之手在网络上的 迅速传播,通过感染 ,会激发隐含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抗拒性情感,迅速产生出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