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以裕大华纺织集团为中心(1919-1937).pdfVIP

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以裕大华纺织集团为中心(1919-1937).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以裕大华纺织集团为中心(1919-1937).pdf

1$组 城乡产业豆动与近代内地民族 棉纺织企业的发展* 一一,以裕大华纺织集团为中心( 1919-1937 ) 罗萍 搞要: 1919一 1937 年,当绝大多数中外纱厂聚集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时候,少数民族棉纺织企 业另辟蹊径,迈出了深入内地设厂的步伐。期间,裕华、大兴、大华三个彼此相联的民族棉纺织 企业先后成立并设厂内地,继而构建了二足鼎立雄援华中、辐射华北和西北的裕大华纺织集团。 以内地乡村购销市场为依托的城乡互动的棉纺织产业链是裕大华成长发展的基石,裕大华由此不 仅避开了东部沿海中外纱f竞争的漠涡,而且赢得了购销取近的市场竞争优势。裕大华立足内 地一内需-乡村市场的企业发展路线,展现了后发型国家充分发掘本丰经济内在动能,实现城 乡双主体乎等互动的工业、半工业、农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一条工业化路径。 关键词:近代;内地;城乡产业互动;民族棉纺织企3k.;裕大华纺织集团 中国分类号: Fl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3-854X( 2012 )07-0109-(汤 从 19 世纪末到抗战爆发前,当绝大多数中外 纱厂聚集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时候,少数民族棉纺织 企业另辟蹊径,迈出了深入内地设厂的步伐。这种 情形反映出近代中国工业布局高度聚集景象中 微弱的分散发展趋向。有关这一现象产生 的原因,迄今学者们进行了一些颇有见地的分析, 且逐步形成了某些共识。①但已有研究并未理清近 代民族棉纺织企业向内地转移发展这一现象背 后所蕴藏的本士现代产业发展的内在深层驱动因 素,也未能对其中所透露的切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工 业发展道路予以足够重视和深入探讨。有鉴于此, 本文以抗战前成功崛起于内地的楼大华纺织集团为 中心,通过考察这一企业集团区位战略选择与本土 传统棉业和棉纺织业区域发展优势的深度契合关 系,揭示民族棉纺织企业深入内地设厂并取得一定 发展的深层次动因,并藉此洞悉其中所展现的城乡 平等、联动发展的工业化路径。 1919年,徐荣廷、苏汰余、张松樵等人共同创 办了总公司设于汉口而纱厂分别设于武昌和石家庄 的裕华与大兴两个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其中裕华纱 厂为欧战后武汉兴起的华商四大纱厂之一,大兴纱 厂为石家庄第一家机器工厂。 1922 年,裕华、大兴 两个姊妹公司相继投产。 1934 年正当纱业危机日益 严重,经济危机广泛弥漫各个行业之时,大兴公司 又在国内同业中率先远赴西安筹建大兴二厂。 1936 年大兴二厂经由裕华、大兴两公司联合投资,改组 为大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二厂遂易名大华纱厂, 大华成为战时东中部工厂西迁以前西北地区唯一的 机器纱厂。横跨华中、华北、西北三大区域且经营 绩效名列前茅的裕太华纺织集团由此形成。企业发 ·本文系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一五 规划资助课题裕大华跨区域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 研究 ([2010] 372) 和三峡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 助项目近代湖北民营企业研究 (町20108创)9) 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苏州科技 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高钟博士提出了宝贵意见,特此 致谢。 2012.71109 展与本土经济内在动能的克分契合,是抗战前裕 大华成功崛起的基石。 -、内地传统棉业、棉纺织业的历史发 展基础 早在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所带来的衣食之 需的不断扩大,就既作为一种动力,又作为一种压 力,推动国内棉业、棉纺织业自南向北、自东向西 梯度递进式共同发展,并最终造就了内地棉 业、棉纺织业的区域发展优势。 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衣被之 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督导推广,到明代 棉作已遍及全国各省区。与此同时由于气候和土壤 条件的限制以及人口增长的压力,棉花种植又依着 因地制宜的规律显现了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集中的 趋势,棉花传入较早的闽、粤等棉区因风土的不适 宜逐渐趋于衰落,而江苏、浙江、湖北、山东、何 北等省,则开始形成为后来居上的新棉作区。到了 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 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 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食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 地区集中。这样,河北、湖北与江苏、山东等一起 作为最重要的优势棉作区而崛起。其他如河南、湖 南、幌西的棉花种植也十分普及:期间伴随着明清 人口大迁徙带来的西南人口增长与经济开发,还促 使了四川等地棉作的初步发展。②在这一过程中, 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国 的每个州县去了,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 土皆有, 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③棉花和棉 纺织品的跨省区交流也于明代展开,并在清代达到 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以致不产棉的偏僻的贵 州遵义困棉花由湖南常德贩来,而东乡多以织布 为业⑤。延至近代前后,棉业和棉纺织业在内地 更趋繁盛,如何北南宫县纺织为家庭间之普通王 艺,元贫元富,妇女皆习之飞湖北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