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双年展进化论.doc
上海:双年展进化论
这一届展览的名称并非“第一届上海双年展”,而是“96上海(美术)双年展”
“小朋友,你们觉得这像什么?”
“我觉得像行星的轨迹。”
“像钟摆!”
几个小朋友快速地回答。他们正围着一个大型白色沙盘,高处吊下来的白色圆锥体,按照一定规律摆动,在沙盘上留下道道痕迹。
这是荷兰艺术家玛卓林?戴克曼在上海双年展上的作品――《月亮站》。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进行中的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围在《月亮站》的十多个小朋友来自上海某儿童艺术培训机构,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近距离接触各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诞生于1996年的上海双年展,是中国大陆创立最早的双年展,2016年正好走过20年。
从不宣传不报道开始
上海双年展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那是一个双年展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的时代。
而那时,历史最悠久的威尼斯双年展已经走过了百年。它诞生于1895年,是迄今为止历史最长、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双年展,其办展模式和操作方式也成为后来各国双年展的基本范式。
1993年,中国当代艺术家被力荐首次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方召集人栗宪庭说:“我们没有办法,必须适应他们的规则”。
两年后,时任上海美术馆馆长的方增先等人去参观学习威尼斯双年展后,希望上海也能办一个双年展。他们认为,“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国际级美术展览,只有这样才能是中外美术家们实现真正的双向选择和平等交流”。
经过几轮讨论,经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批准,由上海市文化局、上海美术馆主办首届上海双年展。
当时,对双年展的官方定位是:“以国家美术馆为运作中心,以政府行为的信誉优势,创立一个具有规范化制度,严肃的学术标准以及周期延续性的国家级美术展览模式。” 艺术家王辉在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式展出的装置作品“What a Wonderful World”
有趣的是,这一届展览的名称并非“第一届上海双年展”,而是“96上海(美术)双年展”。
“当时上海美术馆并没有持续举办上海双年展的把握,是尝试性的。”项?n苹对《?t望东方周刊》说,她从2006年进入上海美术馆起,一直参与和运作上海双年展项目。
1996年3月18日,第一届上海双年展正式拉开大幕,主题为“开放的空间”,展示内容以油画为主,也尝试在展览中引入装置作品。
艺术家陈箴的大型装置作品《三十六计》,因为要使用旧上海生活中常见的马桶,引发了馆方和艺术家的争论。为了通过审查,最后折中用塑料桶替换了马桶。
“虽然在公立美术馆举办,也获得了上海市政府的认可,但仍然被要求‘不宣传、不报道,作为美术圈内部的学术交流活动’。所以最后只在《新民晚报》上有豆腐块大小的消息。”项?n苹回忆。
即便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上海还是率先迈出了双年展的第一步。
两年后,1998年10月20日,第二届上海双年展如期开幕,名称仍然沿用“98上海(美术)双年展”,主题为“融合与拓展”,以水墨为主,展期由第一届的20天延长至一个月。
进入千禧年的第三届双年展,方增先底气十足。他在第三届的前言中这样写道:“在1996年和1998年成功举办了两届双年展之后,定于2000年11月6日召开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已被列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固定项目之一”。
“这是上海双年展的转折之年,终于去掉了‘美术’二字,正式命名为‘上海双年展’。”项?n苹说。
不仅如此,在“2000年中国十大美术新闻”的评选中,“第三届上海艺术双年展于11月6日在上海开幕”这则消息登上“头条”,这届双年展也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双年展”。
这届双年展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他们派人向4位参展艺术家颁发了“艺术推广奖”。
艺术展走出美术圈
2006年,第六届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张晴开通了博客“大胡子张晴”,实时发布双年展的各类花絮、幕后故事,用社交媒体的方式进行传播,迅速引发各方的关注。
彼时的上海双年展,开始有意识地走出“美术圈内的学术交流”,走进大众。张晴前往上海十几家院校作讲座,大家口耳相传,效果很好。
由于推广和宣传手段的突破,这届双年展在参观人数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由第五届的15万人次一跃升至28万人次,参观者不仅是少数的专业界人士,更有大量普通市民。
2008年、2010年两届参观人数在26万~28万人次。2012年搬到当代艺术博物馆,因为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原因,参观人数降为18万人次。“希望2016年的参观人数能够达到25万人次”,项?n苹说。
参观人数的相对稳定,说明一直有人在支持上海双年展。可以说,20年来上海双年展培养了一批喜爱当代艺术的观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