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目的
了解人类如何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提高石油的开采量、降低乙醇燃油及甲烷燃料的生产成本,并设法提高产量及减少环境污染;了解人工种植能产“石油”的树木及开发各种未来新能源的途径, 以满足人类需能的要求。 掌握目前人类如何利用生物技术提高产能量及开发新能源的基本知识。;10.1 微生物技术与石油开采
10.1.1 微生物勘探石油
地震法、地球物理法和地球化学法
微生物石油勘探技术和优势
微生物石油勘探研究进展 ;
10.1.2 微生物辅助采油技术和优势
微生物石油勘探技术和实验依据
油区底土中的重烃含量与季节变化存在一
定联 系。
抗血清筛选土壤中利用烃的微生物。
;
10.1.3 微生物二次采油技术
采油基本原理 微生物产气采油
采用效率和成本
;10.1.4 微生物三次采油原理与效率
原理:利用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能产生大量CO2和甲烷等气体的基因工程菌株或选育能提高产气量的高活性菌株。
目的:目的是让这些工程菌能在油层中不仅产生气体增加井压, 而且还能分泌高聚物, 糖酯等表面活性剂, 降低油层表面张力, 使原油从岩石中、沙土中松开, 黏度减低, 从而提高采油量。
效率:进一步提高采油量15%~30%。;10.2.1 生产乙醇燃料的生化原理
10.2.2 乙醇作为燃料的益处
产能效率高
不生成一氧化碳
低成本 ;10.2 未来石油的替代物——乙醇 ;10.2.3 未来石油的替代物——乙醇;10.2 未来石油的替代物——乙醇;10.2 未来石油的替代物——乙醇;10.2.5 纤维素发酵生产乙醇;10.3.1 能产“石油”的灌木
兰桉树
油楠的乔木
银合欢树
麻风树
黄鼠草
;10.3 植物“石油”;10.3 植物“石油”; 10.4.1 生产甲烷的生化机理
厌氧微生物生产甲烷途径 初步反应:利用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及变形杆菌属(Proteus)等微生物把纤维素、脂肪和蛋白质等很粗糙的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的混合组分。
微生物发酵过程:低分子质量的可溶性组分
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作用转化成有机酸。
甲烷形成:通过甲烷菌把这些有机酸转化为
甲烷及CO2。 ;10.4传统可再生能源——甲烷;10.4传统可再生能源——甲烷;10.4传统可再生能源——甲烷;10.5.1 氢能
10.5.1.1 产氢的微生物
生物质制氢技术
以生物质为原料利用热物理化学原理与技术制氢,如生物质气化制氢,超临界转化制氢,高温分解制氢;基于生物质的甲烷、甲醇、乙醇转化制氢。
利用生物途径转换制氢,如微生物发酵、直接生物光分解等。;10.5.1.1 产氢的微生物;10.5.1.1 产氢的微生物;10.5.1 氢能;10.5.1 氢能;10.5 未来新能源;10.5.2 生物燃料电池;复习思考题
1.简述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
2.如何利用微生物勘探石油和提高采油量?
3.简述乙醇燃料能替代石油的依据。
4.简述人工生产甲烷能替代天然气燃料的依
据。
5.谈谈你对未来能源的见解。;主要参考文献
李永峰.2006.生物制氢系统产氢菌的富集与培养技术.南京理工大学学报.30(3):365~370
施安辉.1990.经济微生物.合肥:安徽科学出版社
世界能源理事会.1998.新的可再生能源-未来发展指南.阎季慧等译.北京:海洋出版社
谢立华等.2005.油菜作为优势能源作物的发展潜力与展望.生物加工过程.28(1):28~41
于洁等.2006.生物质制氢技术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6(5):107~112
志梅.2002.生物化工新产品与新技术开发指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仲海涛等.从废水中回收-微生物燃料电池与制氢技术.可再生能源.30(3):46~50
周理.2005.氢与甲烷作为代油燃料之比较.23(2):39~43
Higgins I.J.et al.1985.Bitechnology in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London: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