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幸福》读后感
《幸福》读后感
威廉·施密德(德国)的《幸福》一书,读了三遍,总算感觉消化了它。文字流畅,装帧精美,插图也很有味道。第一遍,一口气读完,感觉有所触动,很多智慧与远古的一些智慧书相通,穿成了一条完整的珠链,自成体系。但由于多年以来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和浏览所形成的习惯,想在自己脑中把内容过一遍,却有些茫然,阅读能力退化了——想起葛优说过的一句话:“不敢说看书,只是没事时看些句子”。现在体会到了这种感觉。因此,觉得有必要再读一遍,第二遍,零零碎碎地看完,觉得每句话都有咀嚼回味的必要,与读过的儒释道犹太等经典相印证,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好再读第三遍。第三遍先把目录看仔细了再看内容,纲举目张,总算能把全书说什么搞清楚了。
感受有三,一、古今中外道相同,但科技的、人心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二、出发点仍然是“空”,落脚点在于意义——即关联,仍然是一种终极的东西;三、接受一切,自强不息,获得一种“开朗的镇定”,即心安。
先讲感受一,即“古今中外道相同,但科技的、人心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如对好运的认识,可遇而不可求,关键在于对好运的态度。一个是封闭自己,拒绝一切好运及坏运,另一个是开放自己,“主动地关注、敏锐地感觉到并抓住有利时机,加之平时为迎接良机做足准备”,并且“好运爱去欢迎它的地方”,类似对待好运的方法,东西方古典智慧的意见是一致的,特别是这两年流行的一种说法,所谓心想事成的正能量,更是将这个发展到了极致。作为对好运应对态度的补充,书中谈到了“好运虽然可以改善生活的外在条件,却会削弱我们内心改善生活的意志。因此时间可能最终证明一次好运竟是厄运,而厄运或许倒是好运”,与老子的“祸福相倚”的智慧是一致的。对快乐的认识也是一样的,“佳肴可口,连吃三份之后就感到难受了;美酒甘甜,快乐却不会随着杯数增加而增加”,即行为经济学所说的边际效应递减。包括对物质财富的认识、超验及信仰、人生的终极意义等等,与古人认识都是一致的。说明:无论时代和地域,道依然是一样的。
但是“道可道,非恒道”,经过了两三千年的演变,有些形式已经产生了变化,不是古代智人所说的“道”了。本书的一个突出之处就是指出了新时代人的一些变化,如“若是恐惧、悲伤、沮丧等造成低谷的缘由无法祛除,新时代人就认为必须竭尽全力走出低谷,而且越快越好,因此不妨借助速效药品。新时代人认为不快乐是一种病,即所谓‘快感缺乏症’,必须想方设法治愈,否则就有死亡的危险,主要是社交死亡,因为没人愿意跟‘兴致不高’的人来往。”其实这样是“标准定得过高,用之来衡量生活,则生活别无选择,只能失败。这种新时代幸福观正是这样一个把人一步步逼入不幸的概念”,早些年,虽然物质生活匮乏,很多人觉得日子过得痛苦,但自我恢复能力很好,当时我心里就有些疑惑,为什么国外有那么多的抑郁症患者,而如今国内也到处都是抑郁症患者了,原因之一在于此。另外,如书中所说,“新时代却带来了一个使知觉缺失的大问题:世界技术化导致知觉衰退乃至丧失,从而导致自我和世界之间的关联消失。我们不再视、听、嗅、动,而是长时间坐在屏幕前面,知觉被缩减为视觉一种,而且视觉还被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视野。”确实,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与自然有更多的亲近、与亲友有更多的交流,各种知觉赋予我们的当下的、即时的快乐将更多,而且我们的生活也将更为丰富,然而,新时代中很多宅男宅女似乎在网络中满足了与外界联系的需求,其实他们已经选择了一种单调而虚幻的联系,丢弃了更多的知觉功能。还有,“在新时代的富裕社会里,人类经过奋斗‘解放’了自己,获得了自由,而种种历来坚实的关联随之变得支离破碎”,“留下陷入孤独的个人”,“于是乎产生了人人痛心却无力战胜的内心空虚和外在冷漠”。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现象,也基本推导出经济发展与自由、自由与孤独空虚的逻辑关系,对个人与外界的关联的认识不是很清晰,看完书后,豁然开朗,人存在的真实性即基于与外界的联系,责任和情谊都是一种关联,很多人都在追求一种无牵无挂的自由,一旦丧失了各种牵挂而拥有了完全的自由,巨大的空虚和孤独感就将自己包围,没有修行到一个境界的人是无法安于这种“空”的,佛教僧徒修行就是要断六根以达到这种境界,观自性,获超验,大多数世俗之人则是误入歧途,不小心走到了“空”的边缘,因为他们没有支持“空”的强大内心,就像杞人忧天一样,不能不害怕天要塌了。书中尚有多处对新时代的审视,颇受启发。
感受二,出发点仍然是“空”,落脚点在于意义——即关联,仍然是一种终极的东西。从对幸运、快乐、充实等幸福形态的分析,最后指出,所有这些都是“片段式”的,不可持续,物极必反,从人类的经验而言,喜乐和悲愁总是相伴的,因此幸福说到底还是“空”。而且从生命的有限、空间的狭窄与人心、思维的无限之间的矛盾,生命之渺小、幸福之短暂等等很容易推导出如梦幻泡影般的“空”。总算还好,作者仍然积极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