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章原子结构.doc
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第2章 原子结构
PAGE
PAGE 16
第2章 原子结构
【本章学习要求】
1. 了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简单历史;
2. 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概念以及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
3. 了解描述核外电子运动和自旋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范围;
4. 熟悉 s、p、d 原子轨道的形状和方向;
5. 理解原子结构近似能级图,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的三个原理和s、p、d、f 区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
6. 会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性质,熟悉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7. 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间的关系【本章重点】
1.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 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本章难点】
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2.1 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简介
原子是物质发生反应的基本微粒,也是化学上最重要、使用最频繁的术语之一。但是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本节主要介绍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简单历史过程,讨论了氢原子的玻尔行星模型,要求同学建立定态、激发态、量子数和电子跃迁4个概念。
一、原子结构模型
1. 道尔顿对原子的认识
每一种化学元素有一种原子;同种原子质量相同,不同种原子质量不同;原子不可再分;一种原子不会转变为另一种原子;化学反应只是改变了原子的结合方式。即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就是一个实心球体,无结构可言。
2.“葡萄干面包模型”( Raisin bread model)
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原子中含有带负电荷的电子,就必然有带正电的物质与之达到电荷平衡,原子的内部必然存在特殊的的结构。这一发现使得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无实际结构的概念无法成立。
1903年,汤姆逊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即“葡萄干面包模型”( Raisin bread model)。他认为原子是正电荷连续分布的球体,电子之间以最大的距离分布在该球体中,就像葡萄干“镶嵌”在蛋糕中一样(图2-1)。然而该模型无法解释a粒??散射(a particle scattering)的实验结果。
3.“太阳-行星模型”(The sun - the planetary model)
卢瑟福(L. Rutherford) 根据a粒子散射的实验结果提出的,其要点是:
所有原子都有一个核即原子核(nucleus);
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极小的一部分;
③ 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核上;
④ 电子像行星绕着太阳那样绕核运动。
卢瑟福的新模型成功地解释了a粒子散射的实验结果。但在很多方面也受到质疑,比如将电子与核的关系比作行星与太阳的关系。再比如,根据该模型,电子绕核转动时,把自己绕核转动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即电子运动时,会不断失去能量,最后与原子核相撞并导致原子毁灭,即,原子是个不稳定的系统。但是事实上原子是个很稳定的系统。
二、氢原子光谱
1. 光谱的提出
1666年,牛顿将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解为赤橙黄绿蓝靛紫等鲜艳而强烈的颜色,而且看到这些颜色是长方形的或者说是带状的,于是,牛顿创造了“光谱”一词来表达他看到的现象,称为“连续光谱”。
例如,自然界中,雨后天空的彩虹就是连续光谱。
不连续光谱(线状光谱):各种气态原子受火焰、电弧、电火花等方法激发时,发出不同频率的光线,光线通过三棱镜折射,由于折射率不同,再屏幕上得到一系列不连续的谱线,称之为“线状光谱”(linear spectrum)。不同的原子具有自己特征的谱线位置。
185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基尔霍夫发明了光谱仪,利用光谱仪可以拍摄各种光谱图。光谱图就像“指纹”辩人一样,可以辨别形成光谱的元素。
2. 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光谱是所有元素的光谱中最简单的光谱,由五组线系组成,紫外区1条,可见区4条。【P43】
三、玻尔理论
1. 玻尔理论的要点
1913年,玻尔总结当时的最新物理学发现的基础上建立了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模型,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后人称之为玻尔理论,其要点是:
(1)固定轨道
玻尔假定,氢原子核外电子是处在一定的线形轨道上饶核运行的,就好像太阳系的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认为,电子不是在任意轨道上绕核运动,只能在一些符合一定条件的固定轨道上绕核运动。
{※主要指能量符合一定条件,在经典的物理学中,能量是连续的,因而无法解释氢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Plank提出了能量量子化概念,他认为,物质吸收或辐射能量是不连续的,是按一个基本量或基本量的整数倍吸收或辐射能量,这种情况称为量子化,这个最小的基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