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名由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都地名由来

成都地名由来 高升桥 民国年间重修。《华阳县志》云:“高升桥,清康熙时(约 1691年)创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补修,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修,民国十“年(1923年)培修。”原为石桥,光绪年间翰林院侍讲学士颜楷(1877——1927年,字雍者,成都人)曾为此桥题名,镌刻石碑立于桥侧。今碑佚桥亡,仅存地名。 元通桥 原名“古圆通桥”,为一石拱桥,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桥旁原有圆通寺,清末民初(约1911年)已毁。“圆通”一词为佛教术语,意思是不偏不倚,无阻无碍。《华阳县志》云:圆通 桥,“道光十年重修,宣统元年培 修。”1965年,古桥仍完好无损,次 年改建为平板桥。桥侧即元通场。 燃灯寺东汉墓 共两座,均为武侯区文物保护单位。一号墓于1982年11月由成都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发掘。该墓座北朝南,长 11.6米,高1.3米,分为甬道、中室、后室三部分,以青色云纹方砖、回纹方砖、草纹方砖砌成卷拱型。左门刻有汉隶“巴郡府君神门”,右门刻一门神,手持长棍。出土文物有五铢钱、铁狮、残破陶片共50余件。二号墓于次年5月发掘。该墓座西向东,其大小、内外结构悉如一号墓。左门刻有汉隶“梁离狐茂陵任君元升神门”,右门刻有“中平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中平四年即公元187年,距今1814年。出土文物中,以直百钱最为珍贵,对研究东汉钱币史。四川地方史都有极大的价值。此外还出土了五铢钱、残破陶片和一枚重约一克的金币。 神仙树 原名为寿仙场。相传光绪年间(1875——1908年),此地有一枯树桩,中空,贮满清水。迷信者言枯树已成仙显灵,饮其水能治百病,愈传愈玄。于是四方善男信女便给枯树被上红衣,求神赐福祛病,香火盛极一时,因名神仙 树。 三教庵 始建于清同治十年( 1871 年)。供奉儒教之祖孔子、佛祖释迦牟尼。道教之祖老子,寓三教合一,劝人行善之意。民国年间,大部分建筑被毁,仅存正殿,1960年改建为小学。 红牌楼 宋元时期为一幺店子,后当地人为祈求五谷丰登于民国二年(1913 年)改称“永丰场”。《华阳县志》云:“明嘉靖中(约1543年),蜀(藩)王于此建坊。北人谓‘坊’曰‘牌楼”,当时藩府亦沿是称,故今俗犹呼‘红牌楼’也。”明蜀藩王朱椿在离城约十里的此地建牌坊,乃效秦汉十里长亭之意,以便接送康藏地区来朝的官员,因牌坊系用红砂石建造,政当地人称之为“红牌楼”。 九顶山蒙难烈士墓 位于簇桥镇前十字路口5701厂公路旁约50米处,地名沈家桥。墓群为东西方向,成一字形排列。中间大墓为西南军区空军干部部部长胡超伦烈士墓,其余每四墓一组,左右各两组,砖石结构,拱成圆弧形。每座墓长约3米,宽1.4米,墓前立碑,上书烈士姓名及生平简历。蒙难烈士共17名,均系首批调到西南地区筹建空军的主要干部和技术人员。1951年8月23日,他们乘飞机由北京返回成都,至茂县九顶山时,因气候恶劣,飞机失事遇难,遗骨运回成都安葬于此。当时簇桥地区尚有零星土匪骚扰,为保证葬礼的顺利进行,还部署了军队。1955年7月,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部为烈士立碑纪念,现为武侯区文物保护单位。 簇桥 又名簇锦桥。“簇”的字义是供蚕吐丝作茧的用具,多用农作物的秆如油菜秆、麦秆等扎成。簇桥在明代,以前为竹索桥。明惠帝建文年间( 1399——1402年)改建为五孔石 拱桥,跨度30米,中可行船,两边有石栏杆。民国年间重修之。《双流县志》云:“明 嘉靖二年( 1523年)培修。”桥墩所刻文字则云:“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当时广都 (今双流县)民众重加修缮。”1972年改建为水泥平桥,桥旁为簇桥镇,盛产蚕丝。自秦汉以来,成都为蜀锦生产的中心,而簇桥地处成都平原腹心,故栽桑养蚕业十分发达,丝织品和生丝的交易十分繁荣。唐 宋时期,因蚕丝交易兴旺,簇桥一度改称 为“茧桥”。明清之际,无论是东路的资州(今资阳市),北路的法川(今三台县),南路的嘉州(今乐山市),西路的灌县(今都江堰市),还是省外的湖北、陕西、江西、广东等地的丝绸商人都云集于此。 李家钰上将墓园 位于川藏公路广福桥侧。李家钰( 1892——1944年),蒲江县大兴乡人.抗日战争时期任三十六集团军总司 令,民国三十三年5月21日在河南省陕县秦家坡壮烈殉国。遗体于6 月初运回成都,安葬于此处。墓园竣工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966年秋季被“红卫兵”毁坏。1984年5月重建,然已非昔时旧貌。 磨子桥 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 1850年),因桥面刻有磨槽状花纹,故名。一说是桥下有水碾,俗呼“磨子”。桥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仅存地名。 衣冠庙 庙后土堆相传为蜀汉忠义侯关羽衣冠墓,位于洗面桥南。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庙内设戒毒所,羁押吸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