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

《浅议语文学科性质》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也随之愈加激烈。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定论,最早出现在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里,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似乎并未曾令语文教育者认可,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还是一直从未停息过。 在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了解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以曹明海为代表的文化说。曹明海在《论语文教育的文化特性与情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50 卷第1期(总第198期))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具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和存在形式,它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是一种意义和价值体系,是存在的家园。语文与文化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民族情感、精神和智慧的凝结;二是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与人文性特质天然浑成,有如血肉同构的生命机体,二者是语文本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相互渗透和融注的整合体。在《语文:文化的构成》 (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04年7—8月)一文中,他又阐述到从语文的功能来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 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语文本体的这种文化构成特性及其传承功能决定了语文教育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技术训练,而应是一种文化陶冶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 以李海林为代表的言语说。李海林认为“语文教育通过语言与人产生联接产生关系。”(《关于“新语文教育”的通信》中学语文教学2000.11 )潘新和在(《语文到底“姓”什么?》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中学语文教学2001.5)一文中提到“语文课程性质究竟是什么呢?所谓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的特征,指语文课程的特殊属性,即语文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种差”。语文课程的“种差”也就是“言语性”。”李维鼎也是持言语说的一位:““智慧说”的基础是“言语”。持论者一方面深刻地批判基于“语言”的“工具说”,一方面根据“言语”的实践性质论证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在众多性质说中,“言语智慧说”由于抽象概括程度高,使人觉得陌生,一时难以接受,但其对“工具说”批判的彻底和揭示各种关系的深刻,应为世人所瞩目。”(《试述语文课程性质“智慧说”》—兼读《言语教学论》第18 卷第1 期 2 0 0 3 年2 月) 消解论。甘其勋提出暂时搁置,不对语文的性质做界定(《中外语文学科性质观之比较》),另外,于渊溟博士认为“语文学科性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学术假问题”,要“消解语文学科性质这一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其实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严肃认真地重新审视我们过来的语文教育,重新审视语文性质观,重新审视语文的内在品质,很有必要,很有价值。(胡绪阳《新时期中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思辨与追问》湖南教育)2008.10) 悬置论。王荣生博士在他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建构》2003.3)中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可以还原为语文课程的取向问题,历史上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论辩,其实是以曲折的方式,进行语文课程取向各种见解的争鸣”,把“语文学科性质”用“课程取向”取代,对“语文学科性质”进行“悬置”。 除了以上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论述外,荣维东在(《语文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型》——从学科性质到课程理解再到课程开发)(《语文建设》 2009年12期)一文中提出语文学科性质不是唯一的,而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因而,语文学科课程也就不会有什么,也不应该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性质。我们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和探讨,对于假想中的“性质”的探寻,的确是一种缘木求鱼的荒唐做法。” 综上所述: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从语文单独设科之后就一直存在,特别是新《标准》颁布以后,性质之争愈演愈烈,但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定论。 参考文献:1、曹明海《论语文教育的文化特性与情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50 卷第1 期(总第198 期)) 2、曹明海《语文:文化的构成》(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04年7—8月) 3、李海林《关于“新语文教育”的通信》中学语文教学2000.11 4、潘新和《语文到底“姓”什么?》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