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个古老的航海家——海龟的故事.doc
一個古老的航海家——海龜的故事
程一駿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生物研究所
海龜是一種十分有趣的動物,它也是動物界中的“活化石”,最早出現於2億年前的三迭紀,和恐龍同時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海龜的祖先是淡水龜,在演化的過程中,由陸地逐漸遷入海洋的領域,當時它的鰭狀肢與鰭上的趾,都很像現在的淡水龜,但因為眼下具有分泌鹽分的淚腺,因此能夠在海中生活。
早期的海龜共分化出來四種不同類型,在演化的過程中因為無法有效攝食而遭到滅絕,現今這一家族均源自蠵龜目的潛頸龜亞目,它們出現在白堊紀的晚期﹙約6.5到7千萬年前﹚。雖然在演化的過程中,它們失掉了一般水龜將四肢及頭部縮進龜殼的能力,卻強化了頭蓋骨,使之能包住整個頭部;前鰭狀肢的長度得到加長,類似於船槳,這使得海龜成為海中的游泳高手;它的眼腺加長,具有排鹽的功能;並且減少了背甲的骨骼數。海龜一旦演化到適應海洋的生活後,基本體型便很少有改變,它們的形體構造比已經絕跡的祖先要單純得多,更能適應海洋環境,因此能取代早期的海龜而縱橫大洋中。
和淡水龜要到河邊的沙灘上去產卵一樣,海龜雖然已經到海裡生活,但它仍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生活方式——回到陸地產卵,這也形成了它非常獨特的生命歷程。
在台灣出沒的海龜家族
在台灣附近出沒的海龜有綠蠵龜、赤蠵龜、欖蠵龜、玳瑁及革龜等五種。在這五種海龜中,僅有綠蠵龜和赤蠵龜曾經有過上岸產卵的紀錄,在三、五十年以前,牠們的產卵地遍及台灣的東、南部沿海及離島的沙灘上。然而,因棲地的破壞及過度的捕殺,使得產卵海龜的數量驟減。到目前為止,僅剩下一些離島如澎湖及台東的蘭嶼等人煙稀少的沙灘仍有海龜上岸產卵,而產卵的種類也僅限於綠蠵龜而已。
現在就各物種的特徵及生態環境將分別詳述如下。
海龜科(Family Cheloniidae)imbricate, Linnaeus, 1766)
屬於爬蟲綱,無弓亞綱,龜鱉目,隱頸亞目,海龜科,玳瑁屬動物。英文俗名為hawksbill turtle,無中文俗名。其為一繞極地分布之物種,分布範圍從北緯45度到南緯38度之間,主要集中於熱帶到亞熱帶海域的珊瑚礁區中。
玳瑁之體型為長橢圓形,背甲有四對側盾,中央盾五片,呈覆瓦片狀排列,後盾尖銳,且後半部的緣盾較尖,呈鋸齒狀,眼前的額前鱗片為兩對,頭形較小,喙側扁呈勾曲狀,看過去像鷹類的喙,故其英文名為hawksbill turtle。背甲顏色較綠蠵龜鮮豔,且具有黃色的小花紋,腹甲為黃色。成熟的個體可達75到85公分背甲直線長,體重達80公斤以上。
小玳瑁會分佈在大洋中的漂流性馬尾藻下,以浮游生物為食。亞成龜及成龜則會居住在珊瑚礁區,過者以珊瑚礁中如海綿等之無脊椎動物為食之底棲性生活,可能因分佈廣及數量不多,玳瑁很少群聚在一起。然而,方圓數百里的產卵玳瑁卻會聚集於同一處覓食。玳瑁因全球性之長期捕殺,以將其殼製成吉祥物、鏡框及珠寶出售牟利,因此牠一度幾乎絕跡。
革龜科(Dermochelyidae)
革龜﹙Dermochelys coriacea (Vandelli, 1761﹚
又名稜皮龜、稜龜、大皮革龜,屬於爬蟲綱,無弓亞綱,龜鱉目,隱頸亞目,革龜科,革龜屬動物。其英文名為leatherback turtle,中文俗名為木瓜龜或是楊桃龜。牠的分布範圍從北緯60-70度到南緯48度之海域皆有,是所有海龜中分布最為廣泛且能潛水達最深的海龜種類﹙可潛至1000公尺以下的深海中﹚。
據研究顯示,淡水龜在演化到海洋的過程中,至少進出海洋兩次以上,而革龜是在淡水龜第一次入侵海洋時就眼畫完成的。因此革龜的形態與其他海龜有很大的不同;牠是所有海龜中唯一不具有硬殼或大盾甲的種類,背甲上具有5至7條明顯的隆起稜脊,由許多小骨板連結而成。背或腹甲黑或深藍色具有許多小白斑點。龜寶寶要長30年才會成熟,由於沒有硬殼的限制其發育,因此成熟的革龜可長到130到150公分背甲直線長,體重達300到500公斤。全球最重的紀錄是體長約3公尺,體重超過300公斤(約800磅)。
小革龜的活動範圍不詳,牠是所有海龜中唯一在大洋中生活的種類,往往會做數千英里以上的洄游行為,並以大洋中的水母為主食,但也吃蝦、蟹、軟體動物及小魚等。牠不喜歡在島嶼附近活動,但會在熱帶區域之大陸性的海灘上岸產卵。最近的人造衛星追蹤研究顯示,大西洋的革龜會在南美的圭亞那等地產卵後,會迴游到北美之加拿大的Nova Scotia近海去覓食。
革龜是目前所有海龜中數量最少的種類,雖然沒有捕殺的壓力,但因其大洋洄游的特性,使其活動範圍與公海漁場重疊性高,所以特別容易因遭到漁具如拖網及延繩釣等的意外捕獲而死亡,牠也很容易將海上漂流的塑膠袋或是垃圾,誤認為是水母而吞食而餓死,產卵地區的居民也會大量的挖掘龜卵來吃或出售牟利,因此形成傳宗接代上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