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老蚕区秋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docVIP

丘陵老蚕区秋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丘陵老蚕区秋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doc

  丘陵老蚕区秋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丘陵老蚕区秋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溧阳市养.L.蚕历史悠久,有桑田逾3 333.33 hm2。位于溧阳市最南端丘陵地区的戴埠镇是该市的养蚕重点乡镇之一,桑田面积逾400 hm2,年发种近1万张,占全市发种量的20%左右,尤其是秋蚕发种近3 000张,占全市发种量的30%。蚕桑是戴埠镇的支柱产业,受各种因素影响,近年蚕桑生产不断下滑,尤其是中秋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呈上升趋势,对中秋的保稳产、争高产构成威胁,挫伤蚕农积极性。   血液型脓病又称核型多角体病,病原是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毒呈杆状,寄生于血细胞、脂肪细胞、气管被膜细胞等。该病传染途径为创伤传染和食下传染[1]。特殊年份蚕期遇高温闷热天气以及蚕体质过差易诱发此病,据调查,在戴埠镇正常年份下环境污染和粗放饲养为此病发生的主导因素。   1 发生原因   1.1 环境污染   环境包括一家一户蚕室内外的小环境和整个蚕区的大环境,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蚕具污染等。   1.1.1 空气污染。戴埠镇春、夏、秋连续养蚕,每季蚕期间隔时间短,有时首尾重叠,消毒困难,病毒新鲜、毒力强,残留基数高。蚕沙及用过的旧蚕簇到处堆放,未能及时处理,经风吹雨淋、家禽觅食等导致病毒大范围扩散。据统计,全镇蚕沙规范处理或远离蚕区的未达50%。   1.1.2 水污染。戴埠镇是丘陵山区,独有的地形造成河流呈现雨来即涨、雨过即退,各村落主要的生活用水集中于池塘。例如上潘村,全村有村民108户,蚕农70户左右,2011年中秋蚕发种80张,村中有一口池塘,蓄水量1 400 m3,是全村蚕匾等蚕具洗涤的集中处,蚕3~4龄后便可见拥挤的洗刷场面。过了雨季,池塘便是一潭死水,成为病毒繁殖的温床,也是全村脓病交叉感染的便利场所。   1.1.3 蚕簇污染。戴埠镇蚕簇多数依然是传统的草笼簇,主材料为稻草。戴埠镇人均耕地面积不足667 m2,材料的紧张及人力的不足,使草笼的重复使用率居高不下。如上横涧村,2011年中秋养蚕户35户,有28户草笼是春秋2次使用,重复率达80%。春季使用后的旧簇经过简单日晒后又留至下季使用,蚕簇上的病源再次传染,加重发生几率。   1.2 粗放饲养   粗放饲养是指饲养过程不规范化操作,各项处理随心所欲。形成这一现象与老经验、老习惯有关,如消毒形式化、蚕室多用化、下地提早化和药剂乱用化。   1.2.1 消毒形式化。回山消毒和养蚕前消毒已步入形式化怪圈:一是茧价的下跌影响蚕农积极性,降低了成本投入;二是蚕室的多功能化导致消毒困难;三是土方法影响消毒的有效性。戴埠镇2011年中秋发种2 890张,共销售消毒药剂200套以上,对消毒的重视性可见一斑。   1.2.2 蚕室的多用化。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条件改善,蚕宝宝也住进楼房。根据小蚕要焐,大蚕要晾的特征,楼房环境利于小蚕的生长发育,但至大蚕期若遇高温闷热天气,楼房温度高,湿度低,通风性差,易诱发血液型脓病。   1.2.3 下地提早化。为了图便利,蚕下地时间越来越前,早则3龄,一般4龄饷食后移到地面饲养。地面温度相对低,易食叶不尽;范围扩大,添食不均,易造成眠起不一;饲养范围大,难发现异常个体,也不便于处理。下地后不去沙,蚕沙时间过长、过厚易发酵产热。以上种种原因,为脓病发生埋下隐患。戴埠镇南渚村是典型中秋高产村,蚕农25户,中秋平均发种62张左右。据统计,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3年中秋平均单产分别为42.50、41.15、38.00 kg,比邻村平均单产分别高4.5、6.5和4.0 kg。这个村的做法是4龄下地蚕后,5龄眠前去沙扩座1次,5龄后翻仓去沙2次,翻仓过程中对病、弱、小蚕进行1次清拾。   1.2.4 药剂乱用化。蚕的饲养强调两灰两药,可见适时适量添食药剂有利于增加产茧量,提高蚕茧品质,但不是多多益善。蚕农在脓病群体扩大、症状明显时往往病急乱投医,只要认为此药对病毒有抑制作用便盲目添食。血液型脓病后期蚕皮肤易破而流脓汁,经伤口或食下会再次传染,此时再大量添食拌药剂的湿叶,脓汁污染扩大,加速传染,并且添食水剂会影响石灰的使用。   2 防治对策   2.1 选育抗病品种   戴埠镇属典型的丘陵乡镇,有特殊的小气候环境,尤其是立秋过后,一天内温差较大,但叶源多,叶质好,故适宜选用一些食桑量大、产丝量高、温度适应范围大的品种,如苏5*苏6、苏菊*明虎等。   2.2 杜绝污染   血液型脓病毒形成核型多角体后在室内自然条件下可存活2年,在4 ℃条件下经过十几年仍有致病力[2]。因此,只有及时杀灭病毒,降低基数,才能控制感染。   2.2.1 降低空气污染。蚕室内外及整个村落都要注意卫生,勤打扫。待处理的病、弱、小蚕不随意丢弃。蚕室四周禁止露天堆放蚕沙、旧簇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