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剂量与四性的动态相关性分析.doc
中药剂量与四性的动态相关性分析
【摘要】 着重探讨了中药剂量与中药四性的动态关系。认为中药的属性在一定用量范围内是固定的,超出这个剂量范围,中药的属性也会随之有相应的变化。通过一味中药大小剂量两组对某病 治疗 疗效的分析比较,反向推论此药的四性:认为如果两组都对同一类证型寒热指标有效,并且大剂量组证候积分改变较小剂量组证候积分改变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大剂量用药范围的此味药物是热性或寒性,而小剂量用药范围此味药物是温性或凉性;如果对中医证候寒热指标大剂量组有效,小剂量组无效,说明此味药物是温性或凉性的;如果两组都对同一类证型寒热指标有效,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小剂量用药范围此味药物及大剂量用药范围此味药物都是热性或寒性的;如果对两组中医寒热证候指标都无变化,说明是平性的。
【关键词】 四性; 剂量; 动态
中药内涵基本内容包括:第一,药物本身性能的中医药学表述,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临床对人体状况认识的对应术语表述,如滋阴、壮阳、理气、活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舒肝平胃、治实秘或虚秘、治寒喘或热喘等,具以上两方面内容的药物,即为单味中药;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按通称的“君臣佐使”关系组合,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具以上3点基本内容的药物,则可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称中药[1]。所以中药系指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且能够按中医药理论使用的药品。
我国目前常用中药大约有五百多种,在经过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医对这些常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用量范围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中药药性就有了寒热之分。《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说法,至《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四气五味药性理论,中药的寒热程度有了寒、热、温、凉的分级[2]。
近些年来,中医的 发展 遇到一些困惑,中药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有效成分的提取。我们现在所用中药的属性都是先贤医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 总结 出来的,即便如此后世医家还是经常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而言,如果仅仅增加一味新中药,它的中医属性、功效的确定肯定会有更多的不同观点。但是中医不应是故步自封的,应该是不断成长壮大的。应该要不断扩大中药的数量、种类,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一味新中药的中医属性如何确定必须有明确的方法。中药的属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甚至功能也有人认为是属性的一部分[3]。回顾中药四性研究,余氏[4]认为主要集中在:①药效学研究:近20年来,我国及日本学者主要从药效学的角度对中药四性进行了一些 现代 科学 的研究。如寒热药对中枢神经递质、交感神经-肾上腺髓皮系统、前列腺素和环核苷酸、能量代谢、内分泌系统等的影响。②中药四性物质基础研究: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研究;无机盐类中药结晶水的相关性研究;其他相关性研究。程氏[5]主要从5方面(①与五味的关系;②与化学成分的关系;③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影响;④动物实验研究;⑤定性定量方面)回顾了中药四性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药的四性研究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仅就中药四气属性与剂量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中药学》谓:“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而寒证和热证的确定,《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云:“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6]。”
笔者认为前人的研究表明药物的寒热属性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反应概括出来的。药物具体作用到某个人,其药性是通过与机体的互动反应推理出来的,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具体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作用于具有一定证候的机体,其临床证候的改变是大致固定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临床证候的改变推论在这个剂量范围内此味中药的属性。但是如果超出一定的剂量范围,小于这个剂量范围,与机体发生的互动反应的表现就会弱一些,大于这个剂量范围,与机体发生的互动反应的表现就会强一些。
大多数中药书籍在介绍中药药性后都给出了中药的常规用量范围。该用量范围的最小值是达到标明的药效(含寒热程度)的最低需要量,最大值则是由其约束条件所决定的[2](①因为药材质量不同、生活区域不同、病情不同等各种条件,最大用药量不同;②医家观点不同:汉代和清代在中药剂量上要远比现代《药典》的要大,而现代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医生辨证后使用大剂量论治,在临床上取得令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