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麦卡锡主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见,麦卡锡主义.doc

再见,麦卡锡主义   一      正当布什政府步步进逼,不断以各种名义干涉美国舆论,加强媒体控制,实行“爱国法案”时,“华纳独立制片公司”推出一部另类影片《晚安,好运》(Good Night,and Good Luck)。这部片子一亮相,大家就发现它的主题、风格和节奏与当下美国片大相径庭。该片一反娱乐化、商业化演绎历史的好莱坞潮流,以纪实风格,讲述了半个世纪前一名电视新闻主持人的故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爱德华?默罗在电视机刚刚出现在美国家庭时,曾利用这一新生媒体与臭名昭著的麦卡锡展开激烈对抗,直至麦卡锡主义土崩瓦解。这部政治历史片在美国院线一上映,就立刻受到媒体的一致好评,并在2005年78届奥斯卡奖项角逐中,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在内的六项提名。这样一部小制作、不合时宜的影片,如何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一个五十多年前早已被炒冷的新闻事件,为什么会再度引起关注?人们是否从麦卡锡主义这段历史中,反观到美国社会的当下处境?   《晚安,好运》是一部精心制作的黑白影片,导演乔治?克鲁尼着力营造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气息。虽然完全是部室内戏,整部片子没有外景,但导演仍在细节和人物造型上下了功夫。片中CBS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五十年代的老打字机上忙忙碌碌,秘书搬着一大卷电影胶片(而不是录像带)穿堂而过,录音棚里一位黑人女歌星唱着忧郁的蓝调。主演戴维?斯特拉森(刚出演了《蓝莓之夜》中的警察)更是精心装扮,梳着一丝不苟、油光水滑的一头黑发,香烟一根接着一根从不离手,青烟缭绕,悠然出画。他扮演的默罗一身正气,风度翩翩,讲起话来抑扬顿挫,清晰有力,不容置疑,夺去了观众所有的同情和认同。而他的敌手麦卡锡,则根本不用演员扮演。因为导演找不到现成的演员,可以把握麦卡锡色厉内荏的乖张形象,就索性启用档案里的影像资料,与该片的黑白镜头拼接起来,结果产生完美、流畅的效果。几乎没人能察觉到拼接的痕迹,影片与历史档案有机地融为一体。最有意思的是,麦卡锡这个反角的原始影像,已经非常刻毒、阴险了,不需要艺术加工,也足以把小孩子吓哭。也许因为麦卡锡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太深远了,美国观众对那段历史耳熟能详,所以影片对背景不作任何交代,就能直接把观众带入“红色威胁”笼罩下的新闻大战。但对中国观众来说,回顾一下麦卡锡主义的来龙去脉,也许更觉妙趣横生。      二      麦卡锡是威斯康辛州的共和党参议员,儿时曾是乡下农场的养鸡娃。十九岁时,因大规模鸡瘟而破产,不得不搬到威斯康辛州的一个小镇马纳瓦,当上了杂货店员,并同时进了当地高中上学。从此一路成绩优异考上法学院,当了律师,年仅三十岁就成为威州最年轻的巡回法官。后来野心膨胀,不择手段地在仕途上打拼,终于1946年以微弱多数当选参议员。但在政治漩涡的中心华盛顿,他还一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媒体曝光率很低。为了引人注目,不惜上演大跌眼镜的政治秀。1950年2月,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威灵市共和党妇女团体集会上,做了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讲演,说国务卿艾奇逊知道有二百零五名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却姑息养奸。后来又称有八十一名,最后减到五十七人。参议院立刻组织调查委员会仔细排查,结果发现麦卡锡的指控子虚乌有。本来一场闹剧就该到此收场了,可恰在这一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媒体反共浪潮甚嚣尘上,公众笼罩在红色恐怖之下。麦卡锡当然不失时机,根本不管有无根据,继续鼓噪共产主义已渗透到美国政府内部的危言。公众的目光这回一下子投向了麦卡锡,情绪由愤怒逐渐转为恐惧。国务卿艾奇逊这时成了“国务院的红色主教”,制定复兴欧洲“马歇尔计划”的马歇尔将军,也被斥责为骗子。人们对政府失去了信心,朋友、邻里间开始相互猜忌,美国的社会诚信被侵蚀了。   1952年,麦卡锡青云直上,当上政府工作委员会主席和永久调查委员会主席。他大肆利用报纸和电视宣传来提高知名度,用粗俗、下流的语言攻击政敌。他有个经典的麦卡锡主义逻辑:所有不同意他的人就是共产党,阴谋颠覆美国民主政体。政治家、媒体、公众都因害怕被指控而保持沉默,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两届总统都对麦卡锡唯唯诺诺。艾森豪威尔这位曾在“二战”沙场上叱咤风云的老将,竟落到只敢私下里抱怨的境地。但在1954年,一位有胆识、有勇气和良知的记者站了出来――爱德华?默罗利用尚处于幼稚阶段的电视媒体,策略性地抓住军队中一个“清共”事件,给麦卡锡有力的一击。   美国空军中有个叫拉多维奇的二战老兵,仅因为他塞尔维亚裔的父亲和妹妹读过南斯拉夫的报纸,就被怀疑亲共,军方竟将他解职。默罗抓住这个事件,揭露麦卡锡主义的偏执和疯狂。他犀利地指出:“我们应该区分什么是政见不同,与什么是不忠诚。”麦卡锡主义惯用的伎俩就是党同伐异,利用人们对红色威胁的恐惧,从内部消灭政敌,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麦卡锡马上反击了,还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