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襄借曲归隐考辨.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冒襄借曲归隐考辨.doc

冒襄借曲归隐考辨   摘要:身为“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曾是晚明文坛上的风云人物。明清鼎革之后,他隐居水绘园,以观剧听曲自娱,有人认为这是他寄托故国哀思的一种途径,是图谋恢复的一种手段,本文认为这是冒襄归隐的一种方式,他选择隐于曲,仅仅是出于对戏曲的迷恋。无关乎怀国复仇之宏旨。   关键词:冒襄;戏曲;归隐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冒襄(1611―1693),明末江苏如皋人,字辟疆,自号巢民,又号朴巢,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并称复社“四公子”,曾是名震一时的人物。明清鼎革之后,冒襄隐居家乡如皋,修筑水绘园,自教小班,悠游其中,以观剧听曲自娱,以致忘情。他曾称自己“近惟荒嘻歌酒,至于废时失事,儿子饥寒不相恤。”时当山河易色,家业破碎,故友零落之际,如此耽于逸乐,似乎不合于人情。有人因此认为冒襄此举是别有寄托,悠游中饱含故国之思。王利民、丁富生、顾启撰写的《冒辟疆与董小宛》一书就持此观点,“佘启美常劝冒辟疆‘顺天时以节人事’,但冒辟疆只是笑而不应。冒辟疆眠食歌舞,当然有他不能消减的声色豪兴,但更是一种自我救赎的途径,一种生存意义的证明,一种与时代对话的方式。轻歌曼舞掩抑不住其背后的剑气箫心。冒氏家乐班至他手中,除了延续中华文化的风雅一脉外,其戏曲活动染上了鲜明的民族色彩。所演出的某些曲目成为他嬉笑怒骂的讽世文章。”又云:“据此看来,冒辟疆在水绘园中的戏剧活动未始不是联络豪杰的一种手段。一旦天下有故,风云际会,冒辟疆完全可能有一番作为。”   对于冒襄的以曲自寄,他同时代的人也有论及。在他五十岁生日之际,王挺、葛云芝、高世泰、吴克孝、孙朝让、侯玄涵等人为他所作的寿序就有提及,其中常熟的瞿有仲《巢民冒先生五十荣寿序》说得最为详尽:“读唐史至郭汾阳传,辍而有感。噫嘻,可为太息者矣!以汾阳之才汾阳之功汾阳之心,与事何嫌何疑,而借声色歌伎韬晦若此,况丈夫而当乱世之末流者哉!况有才无功有心无事,忧愁愤懑骚屑难平者哉!余观夫绝尘之士,或沉情曲蘖,或托兴深山,或寄怀于竹溪花径,风轨未殊,感致匪一。甚至其感弥深,其狂弥甚,英雄志士之苦心盖有未可语人者矣。东皋巢民冒先生者……闭户不出,日坐水绘园中,聚十数童子亲授以声歌之技,示无意天下用此何为者,庚子夏余从?_庵师游广陵,迂道访先生于东皋,先生开园张宴出家乐侑酒,欢洽酣嬉流连二十日,不忍去。时在东皋,东皋人士无不乐道先生行事,独其溺情声歌有以此少先生者。夫先生之心,谁其知之?乃先生正藉人之不知而谓可以逃吾情而寄吾志也。记观剧之夜,先生指童子而语余日:时人知我哉!风萧水寒,此荆卿筑也,月楼秋榻,此刘琨笛也,览云触景,感古思今,此谢翱竹如意也。故余之教此,每取古乐府中不合时宜者教之,只与同心如子者乐耳,终不以悦时目。呜呼,先生之心,先生知之,自先生而外求如吾辈者之知先生者可多得乎?古之人有志凌青云之上身陷泥污之中,心名且不愿显,又何惜乎人言哉……”瞿有仲将冒襄与郭子仪相比,认定他是“借声色歌伎韬晦”,他的耽于剧乐是“英雄志士之苦心盖有未可语人者”,这代表了当时一些人的看法。   冒襄耽于剧曲是否真如诸人所说是大有深意,别有寄托呢,值得深究一番。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寿序所言的可信度。寿序本多溢美之辞,而写寿序的王挺、葛云芝等人与冒襄交往并不密,孙朝让与冒襄甚至从未谋面,为冒襄作序,本是应瞿有仲所请,所得信息皆陈瑚、瞿有仲提供。而陈瑚和瞿有仲也只是在顺治十七年(1660)到如皋做过一次客,观剧之余听冒襄自道胸怀。因此所谓寄托云云,乃冒襄自为解说的可能性比较大。他对歌酒的过度沉迷受到家人的非议,儿女们惟父命是从,不敢干涉,但他的异母弟冒裔却对兄长毁家破产也要供养戏班强烈不满,不但吵着分家析产,且以侵产为名将他告官,虽然后来官司平息了,但冒襄的家长权威却受到极大挑战。他不得不为自己的耽于戏曲作出解释。再者,外人对此也很不解。冒襄数次输产赈灾,赢得乡民的崇敬。所谓“荆卿筑”、“刘琨笛”无疑是个极好的借口,在以复国为己任的陈瑚和瞿有仲师徒面前,宣扬故国之思,复仇之志,显然很容易博得他们的回应和支持,既能回击反对之声,又能高自标榜,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种种迹象表明冒襄与荆卿、刘琨等并无多少共同之处,很难称得上是复国志士。   其一,他对于故明并无多少深情厚意。崇祯十四年(1641),明亡前夕,冒襄的父亲冒起宗被调赴襄阳,此时农民军风起云涌,襄阳尤烈,冒起宗此行,可以说是赴汤蹈火。冒襄不忍父亲作飞蛾扑火之举,进京代父陈情,慷慨激昂,对于朝中政要们晓以理,动以情,在他的努力下,冒起宗遂得调离危境。可见在他的心目中孝远重于忠。崇祯十五年(1642),他最后一次参加乡试,意在必售,发榜后,仅中副榜。其后,史可法推荐他担任监军之职,被他推辞。   甲申突变,南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