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3课题研究经验报告_沈阳50中学张鑫.ppt

20110323课题研究经验报告_沈阳50中学张鑫.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0323课题研究经验报告_沈阳50中学张鑫

破除迷雾 积极参与一线教师课题研究 个人简介 张鑫,沈阳市第五十中学教务处副主任, 男,35岁,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 理学、管理学双学士学位,数学学科教育 硕士在读,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 人力资源管理师 业务荣誉:省、市骨干教师,省基础教育系统百名研究型名教师,市十佳科研明星,主持国家级、省、市级课题6项,市数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级、省级优秀课8节,指导国家级优秀课2节,市教师基本功一等奖,省、市两级中考命题组成员,两次参加沈阳市中考数学学科命题工作 我的科研课题项目 2001年2月参与的省级课题《现代家庭教育对策研究》结题。 2001年3月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中学德育工作方法途径体系的实验研究》结题。 2005年12月参与的市级“十五”规划课题《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实验研究》结题。 2007年11月在沈阳市首期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活动中,主持《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知识框架化的研究》,于2009年3月1日顺利结题,并于2009年6月经比赛获得“沈阳市首期一线教师十佳科研明星”称号,进而于2009年12月获评“辽宁省首届基础教育系统百名研究型名教师”称号。 2008年3月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贴近生活、贴近市级、贴近学生的初中德育方法创新的研究》。 2008年4月参与国家级“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的子课题《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09年3月主持的省级课题《培养初三学生数学知识框架化能力的行动研究》获得立项。 2009年6月在沈阳市二期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活动中,主持《利用“数学知识框架化”培养学生解题模式的研究》获得立项。 2010年5月主持的省级课题《初中数学知识框架化教学模式的研究》申报后,获评为省重点课题,并由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资助科研经费4000元。同时经由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推荐申报国家级课题《初中数学知识框架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同时在沈阳市三期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活动中进行申报 交流互动 主要内容 例析我的一线课题研究 剖析一期课题 课题的由来 区科研部下校听课“一元一次方程”概念课 剖析一期课题 课题的立项 课题的实施 课题的结题 课题的后续提炼:知识框架化的内在脉络 知识框架化的外在形式 二期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活动 申请的题目: 《利用“数学知识框架化”培养学生解题模式的研究》 课题的提出 “学得快、忘得快”以及面对例、习题没有解题思路是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令师生双方十分头疼的现象。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们、甚至是有些教师的急功近利导致知识点、题型支离破碎不成系统所致。 在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化”的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新知巩固”时将面对的题目努力地与新知框架的节点、例题、曾经解决过的问题建立联系,进行类型识别,进而将面对的“新问题”转化为已学的新知、例题,不断地将“新知”、“新问题”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潜移默化地灵活运用化归思想建构新的知识、题型框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形成良好的解题策略的研究。 课题的提出 一期课题研究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将每节、每章所学知识进行高度浓缩提炼,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构建起知识体系的框架,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内化,借此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的研究。 课题的提出 两个研究分别是从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解题策略两个角度展开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贯穿学生的学习实际,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模式 。 难点1:让学生接受知识框架和题型框架 难点2:让学生学会建立知识框架和题型框架 具体方法 相关的教学是从七年级新生入校的第10课时“2.1数怎么又不够用了”开始的。我在授课中有意引导学生进行有理数的分类,这也是学生对有理数的认识的一个基本框架,如学生当天的“数学日记”中圈出的部分。 具体方法 在第13课时“2.4有理数的加法(一)”的课堂教学中,我又有意引导学生接受了我所设计的小学数的加法的类型,如学生当天的“数学日记”中圈出的部分。 具体方法 在当天的下午辅导课上,有意启发学生生成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知识框架图,首先得到的是1位男同学的如图所示的内容,进一步使全体同学受到启发生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图。 具体方法 时隔5天,在未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在辅导课上突然测试“有理数加法法则知识框架图”,测试结果是:全班43名学生,实测43人。其中11人完整地写出了相应框架图,13人基本正确,另有13人有大致的模样,6人未能交卷。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