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题小作 举重若轻.doc
大题小作 举重若轻
何时何地晓得有个同姓本家画家叫汪大文,已经没有太大印象了,只知道她是海派中国画大师程十发的大弟子,程派传人。第一次见汪大文是在纪念松江程十发纪念馆开馆一周年的庆典上。当时馆内正展出程十发两位弟子即汪大文、毛国伦的中国画作品。汪大文一头白发却穿的绚丽,满脸笑容,给人的影响是个和蔼的长者,作为著名画家,一点大画家的架子都没有……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友人处看到一本汪大文近期所绘的《海上风情》册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帧画我影响极深,一见此画,我便脱口而出:“这画的不是老爷叔嘛?”只见画面中有一硕大红砖石库门房子,门洞底下一长者头戴黄色巴拿马草帽,身穿红色短袖,带着墨镜,拄着拐杖……悠闲自得。再看题款:“老克勒回上海寻师访友话家常,不喝咖啡学品茶……克勒是他老,一他仗义执言,二他海派中的古道热肠……他很烦但却可爱……我画了老克勒,一个嘴里骂着心中爱着,性情中人……”画和题款珠联璧合,惟妙惟肖地再现了画家与我共同认识的一位长者。使我一见其画就想起其人,真是绝妙好画,不能不令人佩服画家敏感的洞察力和娴熟的塑造力,以及诙谐幽默的语言文字概括能力。
再往下看,一张花花绿绿的“晒被图”十分引人瞩目。画面中描绘的是两中年妇女正在晒被子,只见画面中充斥着横七竖八地挂着的五颜六色的被子和衣服。色彩虽艳丽跳跃却能融合在整个画面之中,显得格外自然大方、生气勃勃,丝毫没有浓艳俗气之感。这就不得不佩服画家用色的大胆和处理画面的能力了。继续往下看,修鞋图生动的描绘了市井弄堂口的修鞋摊的好生意。一位大妈正翘着脚,笃幽幽等着修鞋。而边上的皮鞋匠正一丝不苟地摆弄着旧鞋,好一派童年时熟悉的场景,令人不禁想起了老上海悠闲的弄堂生活……题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鞋子是旧的舒服……”看似简单易懂的句子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令人暗自叫绝。
接下来的张张精彩:老外城隍庙吃小笼包;卖烘山芋的和写字先生:孵太阳的老人;过街楼的清晨;磨剪刀图:弄堂口的鸟笼……没有一张不令人印象深刻。像这样的题材是很难用中国画去表现,因为传统的中国画有其固有的规矩,并且有着墨守成规的审美标准。画家打破这样的标准是要有勇气的,更何况她是在描写最为人所熟知的市井生活。表现得不好就会令人感觉到别扭和哗众取宠。但画家笔下的这套册页却丝毫没有这样的感觉。画家通过娴熟的造型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生动的色彩运用能力,很好的诠释了平民百姓的平常生活。像这样大的题材,表现起来难度自然不低。画家用灵动的笔墨,严谨的构图,多变的色彩和诙谐的语言,自然且轻松地诠释这样的主题,并通过册页的形式大题小作、举重若轻……这种大胆的创新令人佩服。
前几日随友人去汪大文家做客,开门又见她身穿一件粉色花长衫,自己不禁脱口而出:“每次见汪老师都是这么漂亮”。其实汪大文喜欢鲜艳的色彩,完全可以从她的作品中看出。这或许是她在美国生活多年,接受西方艺术熏陶的结果。谈到她在美国的生活,汪大文马上就心怀感激的提起她在美国认识的老师王己千先生。原来1981年,汪大文带着年仅10岁的儿子来到美国可谓举目无亲,但她怀揣的恩师程十发写给王己千的信帮了她大忙,凭这封信,叩开了在美国上流社会素有“C.C王”之称的著名收藏家王己千先生家的大门。没想到,王己千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十发迷”,曾经多次赞扬过程十发是“当代唐伯虎”。见了汪大文递上的程十发亲笔写的介绍信后,倍感亲切。在美国的日子里,王己千在生活和艺术上给了汪大文极大的帮助。老人不仅时常照顾画家母子的生活,还毫不吝啬地将毕生所藏借给汪大文临摹、学习,开阔了汪大文的眼界。
说到这里,汪大文十分感慨地回忆起了她的另几位恩师。首先是钱瘦铁和唐云两位恩师。前者教授汪大文山水画技艺,后者则指导其绘画花鸟的技法。“钱老师教导我,虽然我是女儿身,但作画要大胆:唐老师教导我做人要潇洒:而程老师教导我走自己的路。”汪大文回忆到。
“那您是怎么有幸拜发老学中国画,又加入上海中国画院的呢?”我好奇地问到。原来,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当时不少中国画家生计发生困难,以及中国画艺术的继承发展等问题,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通过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北京和上海两地各成立一家“中国画院”的建议。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正式揭开了帷幕,并同时成立了“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首任上海中国国画院院长则是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丰子恺先生。为了集中培养新中国第一代传统中国画接班人,刚成立不久的上海中国画院分别从工、农、兵、学和少年宫招收5名青年学员,采取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学习中国传统国画艺术。正是豆蔻年华的汪大文凭借自己出众的绘画技艺,被一眼相中,幸运地进入了画院,而她的授课老师正是一代大师程十发先生。汪大文回忆说,自己没有想到与老师之间会结下那么深的缘分,自己早已把老师看作慈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