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板块构造学
第七讲 盆地分类学 本章要点 1、沉积盆地分类的一般原则 2、板块构造观点对盆地分类的原则 3、分类方案述评 4、盆地分类与油气勘探 1、沉积盆地分类的一般原则 4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对沉积盆地进行分类,由于地质家的观点不同和目的不同,分类的原则差异颇大,可以概括为至少九类30种: 1)、几何形态、规模分类 (1)、据平面形态:圆形、椭圆形、长条形、三角形、菱形等等。 (2)、据剖面形态:对称的、不对称的、箕状的、碟状的、地堑式的、单式的、复式的等。 (3)、据盆地规模:巨型(50-100万Km2)、大型(10-50万Km2)、中型(1-10万Km2)、小型(1Km2)。 (4)据盆地深浅:深盆(2000m)、浅盆( 2000m)。 2)、据基底特征 (1)、据基底性质:前寒武系褶皱基底上的、加里东褶皱基底上的、海西褶皱基底上的等。 (2)、据基底时代和性质的均一性:均一的、不均一的。 (3)、据基底构造:复背斜或复向斜基础上的、上叠盆地、继承性盆地等。 3)、盆地所处构造位置 (1)、据盆地所处构造体系:新华夏型、帚状构造系、旋卷构造系等。 (2)、据盆地与褶皱带的关系:谐和的、不谐和的。 (3)、槽台说观点:活动区、稳定区、过渡区;山前盆地、山间盆地、克拉通内部盆地、地台活化盆地等。 (4)、据地壳类型:陆壳上的、洋壳上的、过渡壳上的。 (5)、据大陆边缘类型:主动陆缘上的、被动陆缘上的。 (6)、据板块位置:板内的、板块边缘的(离散边缘的、会聚边缘的、转换边缘的) 4)、据盆地形成发育时代 (1)、据形成时代:元古代、古生代、中新生代盆地等。 (2)、据持续时间:短周期单时代的、长周期多时代的。 (3)、据动力性质变化:单旋回的、多旋回的。 (4)、据沉积充填和盆地形成关系:先成盆地、同生盆地、次生盆地等。 5)、据盆地内部构造样式 (1)、据盆地内部构造样式:褶皱型、坳陷型、断陷型。 (2)据盆地改造程度:原型盆地、改造型(残留型盆地)。 6)、据成因 (1)、据动力学成因:拉张环境的、挤压环境的、扭动环境的。 (2)、据沉降机制:重力成因、热力成因、负荷成因等。 7)、据充填物质和特殊矿种 (1)、据主要沉积体系:海相的、陆相的、三角洲盆地等。 (2)、据沉积建造:磨拉石盆地、复理石盆地、红盆等。 (3)、据含矿性:含油气盆地、含盐盆地、含煤盆地等。 8)、据构造活动性和沉降特点 (1)、构造活动性盆地 (2)、据沉降特点:快速下沉型、慢速下沉型;高、低聚集速率型等。 (3)、据补偿性:超补偿、欠补偿、补偿型等。 (4)、岩浆活动情况:优地槽型、冒地槽型等。 9) 、据热体制 (1)、据热流值:高、中、低热流盆地。 (2)、据地温梯度:冷盆、热盆。 2、板块构造观点对盆地分类的原则 板块构造说问世以来,特别重视盆地分类,主要依据如下原则: 板块位置和板块边界类型、岩石圈和地壳类型、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大陆边缘类型、构造动力学机制等。 1)、板块位置和边界类型 板块活动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在板块边缘受力强,内部受力弱。因此,形成盆地的类型和演化过程就不同。目前,板内盆地一般称为克拉通内部盆地或克拉通内部坳陷盆地。板块边缘根据离散型、汇聚型、转换型定名,而这种定名,本身就考虑了构造动力学机制。 2)、岩石圈和地壳类型 岩石圈和地壳类型前面已经作了阐述。板块构造说把它们作为重要原则,主要是考虑岩石圈和地壳的刚性程度,盆地基底刚性强,自然变形程度较低,从而盆地发育和演化的形式就与弱性基底不同。现代地质学的进展发现,多数盆地具有与地幔呈镜像倒影关系的特点,盆地部位岩石圈和地壳变薄,异常地幔或软流圈上凸,对盆地的热体制具有控制作用,也对盆地的构造动力作用起到控制或影响。此外,岩石圈内部存在着一些层间滑动面,它们虽不象软流圈那样具有全球性,但也可造成岩石圈的变薄或加厚,从而对盆地的形成起到影响。 龙门山—武陵山—台湾地区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模式 上图系华南地区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34°N,100°E—22.8°N,123.6°E)Vs速度结构剖面,下图为地质解析剖面。1.岩石圈地壳;2.岩石圈上地幔;3.青藏板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东南亚沟弧盆系岩石圈中下部高速块体(幔块构造);4.软流圈高速块体;5.软流圈极低速带;6.固结圈内高速块体;7. 壳内低速层或壳内软层;8.莫霍面;9.岩石圈底界面;10.软流圈底界面;11.古板块俯冲碰撞缝合带;12.板块俯冲带及大型逆冲断裂带;13.板块与地块相对运移方向;14.地壳表层岩块相对运移方向。BJT—北川—九顶山逆冲断裂带;HYT—华蓥山逆冲断裂带;QYT—七曜山逆冲断裂带;CHT—
文档评论(0)